□ 郑亚琳 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内服方剂的服药温度,要求以“温服”最为常见,所以把“温服”称为常规服药温度。《伤寒论》中方剂的服药温度有常规服药温度和特殊服药温度两种。
从张仲景及历代医家用药经验来看,内服方剂多采用温服的方法,而且汤液的温度以接近人体内环境的温度为宜,这样一方面方便患者服用,不至于因汤液温度过高造成口腔及胃肠黏膜烫伤;另一方面温服与肠胃之性相合,有利于药物吸收避免因汤液过凉导致胃肠不适应。如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总结出:“服汤家小热易下,冷则呕涌。”李东垣在“用药心法”中也提出:“凡服汤欲得稍热服之,即易消下不吐,若冷则吐呕不下,若太热即破人咽喉,务在用意。”
从阴阳属性看,温性属阳,有发散、通透、升提等性质,因此推断温服可以佐助药性发挥,激发人体阳气,提高药效,可起到温散、温透、温补、温升、温通等治疗作用。如桂枝汤、五苓散等方服药后还要求多饮暖水或热粥,也就是为了借助温热性质的物品来提高药效。
《伤寒论》也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方剂在方后强调了特殊的服药温度要求,如“适寒温”、“小冷服”等。
桂枝汤服法要求“适寒温”,适寒温是指药汤的温度不可过热、过寒。过热会造成阳热过剩使汗出太过;过凉又不利于发汗解表。所以这种方法是为了控制患者的发汗量,使邪气既可随汗而出,又不至于因发汗太过导致伤阴亡阳。文蛤散治水寒郁遏表阳证,对于在表的寒邪,其发散祛邪的力度明显不足,因此要求“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散”,也就是说服药的温度要比常规温服的温度稍高一些,借助大量热汤温散的力量祛散表邪。半夏汤服药温度要求小冷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半夏汤是治疗咽痛的方剂,热药至喉,恐对咽部更加损伤,故宜小冷服;其次,半夏汤的病机为寒痰内结阻滞气机,因寒饮固结于胸中,容易格拒热药不纳反致呕逆,故采用小冷服反佐以从治。与之类似的还有《金匮要略》的生姜半夏汤,此方为治疗寒饮结于胸中,阻碍气机之症。恐寒饮固结于胸中,格拒热药而不纳反致呕逆,也采用“小冷服”,体现了从治之法。《张氏医通》乌头丸,药用附子、乌头、赤石脂、蜀椒、干姜、桂心等,治风冷邪气,入乘心络,或腑脏暴感寒气,卒然心痛等症,均要求"每服三丸,冷酒下”。热病温服、寒病小冷服,是因为寒性与热性不相合,为了防止格拒,而采用反佐的服药方法,体现了《素问·五常政大论》“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之意。
服药的温度不同会直接影响疗效,除了以上所举的几个例子以外,三物小白散服法的特殊要求也证明了这一点。三物小白散治疗寒痰水饮结聚胸脘,用药后可以使水寒实邪从泻下而解,方中巴豆起主要作用,因为其作用峻猛,用量不可过大,即使用药后没有出现泻下反映也不需再加药量,而以热粥温热之性来行气利水,如果出现用药后下利不止的现象,即刻进服冷粥便可以顿挫巴豆的热势缓解病情。
药汁的服用温度应适应疾病的病机。治疗疾病不仅要在药物选择上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恰当选用散寒、清热之品。在服用汤药的温度上,也应十分注意温凉,尤其是在病危病重之时,服药温度更为重要。当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出现“真热假寒”证或“真寒假热”证时,应以“寒药热服”或“热药冷服”的方法来适应病情的转化,忽视了这一点,不但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会延误病机。所以,根据药物的特性和疾病的性质,选择中药汤液适宜的服用温度,对于疾病的治疗及药效的发挥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