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名著广览 > 正文
  • 《20世纪中医外感热病临床学术的创新发展》评析

  • 来源:《中医药导报》 作者:何清湖 万胜 朱民 周赛男 时间:2007-08-13 17:21:46
  • 核心提示: 袁长津教授系湖南省名中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及学术研究40余年。其在基层20余年的临床诊疗中,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外感热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虽长期在中医药的行政管理岗位,却仍坚持临床实践,长期在湖南省中医院内科坐

        袁长津教授系湖南省名中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及学术研究40余年。其在基层20余年的临床诊疗中,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外感热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虽长期在中医药的行政管理岗位,却仍坚持临床实践,长期在湖南省中医院内科坐诊,且疗效甚佳,患者口碑极好。尤其对外感热病的诊治,疗效卓著。

        2007年来,袁长津教授在《中医药导报》上连载了《20世纪中医外感热病临床学术的创新发展》一文,内容涵盖了:外感热病病因及发病的新认识;论治外感热病的主流趋势“寒温融合论”;20世纪外感热病在治则治法上的创新发展;总结了包括何廉臣、张锡钝、蒲辅周、秦伯未等多位名家论治外感热病的学术经验,以及在中医药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学术指导下,对几种病毒性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麻疹及疹后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经验。“总结就是一种创新”,袁氏从理、法、方、药多角度的论述,丰富了中医外感热病学理论体系,也为当代及后世医家运用中医药防治外感热病,提供了系统、全面的指导和诊疗思路。

        中医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六淫、疠气等外邪而引发的以发热为主证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相当于现代内科多种急性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古称“伤寒”,其理论始于《内经》,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到明清时期,外感热病学体系趋于成熟,出现了一大批治疗外感热病的医学名家和阐述外感热病理论的医学著作,吴又可的《温疫论》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温病学专著,叶桂的《温热论》和吴瑭的《温病条辨》则进一步完善了外感温热学说,这一时期医学家对外感热病大量的医疗实践和系统的理论总结,促进了中医外感热病临床学术的发展。至20世纪初,中国传染病流行,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为了提高中医药防治外感热病的临床疗效,立足临床实际,融汇新知,取得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创新成果。袁氏在认真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将其进行了较为系统、完整的高度概括。

    1         对外感热病病因病机认识令人耳目一新

        外感热病病因病机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和历代医学家与外感热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经过历代医学家不断的临床实践和系统的理论研究才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概括起来讲,它起源于春秋战国直至晋唐时代,奠基于宋元时期,形成于明清,直到现代又得到了继承、运用和发展。传统理论认为外感热病为外感六淫之邪而发病。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感热病病因病机理论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袁氏总结分析了20世纪各医家对于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及其发病的新观点,使我们对外感热病病因病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文中阐述了祝氏将外感热病病因归纳为无机之邪和有机之邪两类的学术思想;何廉臣先生“伏火”论;外感热病的发病的体质因素及“从化”问题;融入西医学的病原微生物学知识,更加重视“毒”的研究。

    2明确了20世纪论治外感热病的主流趋势

        长期以来对外感热病的论治,有伤寒崇仲景,热病从河间之说,多主张伤寒与温病要分别论治,不可混淆,因此寒、温两大学派处于长期对立状态。其实,我们读《伤寒论》可以看出张仲景明确提出《伤寒论》撰用了《素问》及《八十一难》。《素问.热论》中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一书更具体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足以证明《伤寒论》所论述的是一切外感热病。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发展的基础,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将伤寒与温病两种学说结合起来,清代后期即有之。如俞根初《通俗伤寒论》采用六经为纲,参用三焦学说来论治温病。杨栗山《寒温条辨》指出:“寒证有六经之传变,温病亦有六经之传变,其阴阳脏腑顺逆无二也。”现代中医认为伤寒、温病都属于中医外感热病学范畴。上世纪50年代,章巨膺就提出统一伤寒温病的认识。他指出:“伤寒论为温病学奠定了基础,而温病学说的成就乃是伤寒论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伤寒温病所以统一起来的条件。”袁氏在认真总结何廉臣、丁甘仁、王慰伯、刘赤选等近代中医名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指出20世纪中医外感热病发展的主流趋势一寒温融合论。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在20世纪中医外感热病领域,众多医家都主张寒温统一,并提出过各种统一的理论和方案,如北京中医药大学董建华教授的表证、表里证、里证三个阶段证治系列;江西中医学院万友生教授的5类证治系列:表寒虚实证治,表热虚实证治、半表半里虚实证治、里热虚实证治、里寒虚实证治等,但是并没有出现一种被中医界公认的理论与方案。

        如何正确对待伤寒和温病学说,从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上把它们统一起来,关键并不在于要不要统一,能不能统一,而是如何统一的问题。那么,要如何使寒温统一呢?文中重点提出了寒温融合辨治体系的建立。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看病治病的精髓。外感热病辨证理论(主要为六经、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是古代医家研讨外感热病的理论概括,其中伤寒学说创造性地认识了外感热病寒化的形式,建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温病学说则创造性的认识了外感热病热化的形式,建立了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论治体系。其实,两者的本质都是属于热性病中特别是在传染病方面所总结出来的共同规律,代表温热病不同类型的证候群,不同病理机制以及不同的传变规律。20世纪在寒温统一辨证纲领的研究与探讨中形成了:(1)以八纲为主体的统一方案。江西中医学院万友生在《热病学》中指出:“八纲是热病辨证论治的总纲”,他认为“热病作为一个研究整体,又存在共同规律,从辨证的角度,不论外感热病或内伤热病,都不出八纲范围,因为八纲是一切疾病尤其是热病证治的纲领”。(2)以六经辨证为主体的统一方案。(3)以卫气营血为主体的统一方案。(4)用分期辨证方法来统一的方案。进入21世纪,南京中医药大学又提出了建立在伤寒六经和温病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基础上的外感热病“三维辨证观”。

    3  总结了20世纪外感热病治则治法的创新发展    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内容十分丰富,在中医学中举足轻重,中医学术史上的若干重大突破,均发刃于此。对于外感热病的治则,首推叶天士“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人营犹可透热转气”的尾随疗法。进入近代以来,现代科学的飞跃发展,新的医学理论逐渐地渗人中医的理论体系,不断的冲击着传统的医学观念,许多临床医家从临床实践经验出发,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与方法。袁氏在文中系统总结了20世纪治疗外感热病的创新性治则治法,尤其提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姜春华教授的截断扭转的学术思想。姜春华教授根据临床治疗大叶性肺炎用鱼腥草、鸭跖草之类清热解毒;治肠伤寒一反过去用银翘、桑菊、三仁等,开始即用大黄、黄芩、黄连等苦寒之剂,治疗中不分卫气营血之步骤,但疗效甚高之事实,创造性的提出了“截断扭转”治疗温病的法则。姜氏治“温病”以“截断扭转”为手段,其目的在于“扭转病势,截断病邪”。详言之就是说治疗温病可以不按“卫气营血”之温病治则之说,早用清热解毒,甚或清营解毒之剂,以达到“御敌于外,抗邪深人,阻遏病势”之目的。其积极意义在于从温病病因的特异性出发,从根本上掌握各种重症温病的病理实质和发展规律,预见性的先发制证,先症而治,主动控制证的发展,阻断病势,以达到早期恢复。实践证明姜氏之理论有其独特的医学内涵,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中医治疗外感热病是个主法,文章较系统的总结了20世纪清热法在治疗外感热病中的创造性应用。以治法为纲下设多个具体病为目,全面系统阐述了具体治法,以及适应的病种。如清热法,包括清热解毒,清气热、清血热、清湿热、清虚热,可用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肺炎等病证,为临床提供了指导蓝本,开拓了诊疗思路。

    4生动形象的名家经验举要

        名家经验是老中医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一点一滴,一例一例地积累而来的,为我们更是提供了形象的治病案例。袁氏总结了数位中医名家的学术经验,为后学者启迪思维,博采众家之长,在治疗外感热病方面提供翔实的学习和借鉴资料。

        如何廉臣有治温热病八法:发表法、攻里法、和解法、开透法、清凉法、温燥法、消化法、补益法。此八法紧扣临床,全面而主次分明,深刻而别开生面,充满辨证思维,启迪临床。列举张锡纯数则经验。如对于石膏清热药的应用,认为其“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要药……即他脏腑有实热者用之亦效”。无论表里,有实热即可选用此文。尚有许多有效验方如:凉解汤、寒解汤、和解汤、清解汤、宣解汤、仙露汤、青盂汤、清疹汤、护心至室丹等。袁氏均一一列举,为我们临证参考颇为方便。对于蒲辅周先生治疗外感热病的学术经验,袁氏总结得甚是精辟,如蒲老倡寒温融合,贵在辨证论治;重视表里三焦气机的宣畅;祛邪不忘固本,尤重固护脾胃;重视对温疫学说的研究以及岁气及季节气候对外感热病性质的影响,可谓金玉良言,句句玑珠。秦伯未的退热14法,袁氏研究得更是翔实,涵盖了治疗外感热病的几乎所有治法,在此不赘。

    5与时代紧密结合

        中医药的优势在于临床疗效,尤其对于病毒性传染病。在“非典”期间,中医药广泛应用后对于缩短患者平均发热时间,改善全身中毒症状,促进肺部炎症吸收,降低重症患者病死率,改善免疫功能,减少激素用量,减轻临床副作用多方面优势明显,得到了wHO的高度肯定。袁氏总结了在中医药治疗外感热病中非常有优势的病种。以供我们临床参考,确为“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之举。

        如流行性感冒、麻疹及麻疹后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等,通过纵向、横向列举了蒲辅周、恽铁樵、董延瑶、朱良春、周仲瑛等大家的治疗心得,以及许多医院的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实验证据。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临床治疗经验。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