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治疗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心身疾病时,心理治疗尤显重要而迫切。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形神合一”的心身健康的思想,对心理治疗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和认识。《素问·汤液醪醴论》云:“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素问·宣明五气论》云:“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论述了“神志”与脏腑的关系。《灵枢·本藏》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则论述了心理因素与身体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指出了异常的心理活动可以引起相关的脏腑功能失调。还提出“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这种按五行生克关系来制定的“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为心理治疗开了先河。现将《内经》中有关心理治疗的方法浅述如下。
1以情胜情法
《内经》认为“七情”是人体正常的情志变化,它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情绪过度波动,就会引起脏腑功能失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具体指出“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即“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它是根据五行生克的关系,以一种情志来纠偏另一种异常的情志,使患者恢复正常的心理活动的心理疗法。后世有许多成功的案例证明“以情胜情”法的有效性。《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华佗治一郡守“笃病久,佗以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功。无何弃去,又留书骂之。太守果大怒,命人追杀佗,不及,因嗔恚,吐黑血数升而愈。”这就是以“怒”治病的典型例子。《儒门事亲》说:“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怒,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就是对“以情胜情”法的进一步具体发挥。如《名医类案》中记载:“一女婚后,夫经商在外,两年不归,因不食困卧如痴,无他病。丹溪诊之日:此思想气结也,药难独治,得喜可解,不然令其怒,脾主思,过思则脾气结而不食,怒属肝木,木能克土,怒则气升发而冲开脾气矣。令激之,大怒而哭。至三时许,令慰解之,与药一服即索粥食矣。朱日:思气虽解,必得喜,则庶不再结。乃诈以夫有书,旦夕且归,后三月夫果归而愈。”这个病案中以“怒”胜“思”,以喜开之,用“以情胜情”法治疗,还注意用心理疗法善后,可谓用心良苦。
“以情胜情”法是以五行生克理论为指导,古人亦有活用的案例。《儒门事亲》载张子和医项关令之妻案:“病不欲食,常好叫呼怒骂,欲杀左右,恶言不辍。众医皆处药,几半载尚尔。其夫命戴人视之,戴人日,此难以药治。乃使二娼各涂丹粉,作伶人状,其妇大笑。次日又令作角抵,又大笑。其旁常以两能食之妇,夸其美食,其妇亦索其食,而为一尝之。不数日,怒减食增,不药而瘥。”这就是灵活运用“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出奇制胜,以喜胜怒,达到“喜则气和志达”的治疗目的。
2转移法
《素问·移精变气论》在讨论治疗时,主张“闭户塞牖,系之病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就是强调医生在诊疗中,为病人设计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尊重病人的隐私,同情关心病人,并做到细心和富有耐心。上案中提到张子和治项关令妻案中“常以两能食之妇,夸其美食……”,就运用了转移法来转移病人的注意力。
另,《儒门事亲》载:“昔闻
3祝由疗法
《灵枢·贼风论》云:“黄帝日: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日:先巫者,因之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以从生者,可祝由而已也。”就提出了“祝由疗法”。
日·丹波元简说:“祝,告也;由,病之所从出也。《内经》谓信巫不信医不治,岂可列之医科中哉?吾谓凡治内伤者,必先祝由,详告以病之所由来,使病人知之,而不敢再犯;又必细体变风变雅,曲察劳人思妇之隐情,婉言以开导之,庄言以振惊之,危言以悚惧之,必使之心悦诚服,而后可以奏效如神。”可见,“祝由”也是一种心理疗法,后人已渐渐剥去其迷信色彩。这种疗法,王冰注解云:“无假毒药,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已。”只要对患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详告病之由来,便可达到治疗目的,这相当于现代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很有临床意义。
4心理疏导法
《灵枢·师传》云:“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正如张景岳在《类经》中所言:“恶死乐生,人所同也,故以死生之情动之,则好恶之性,未有不可移者。”就是正言开导,即心理疏导法,用善言诱导病人来创造治疗的条件,也是历代医家常用的一种心理疗法。《古今医案按》载:“昔者患贫而病者,医令人诡以财帛与之,遂愈。毕一时权宜之法,然一旦真情忽露,其病必发,不若以正言导之,使豁然省悟,乃无反复。”就强调了正言开导的重要意义。
5静志法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并记述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种养生家的养生长寿之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阐述了顺从四时的养生方法,指出“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灵枢·本神》云:“必顺四-日寸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强调调养精神意志,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灵枢·通天》还把人分“五态”,分析了“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且日:“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指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益心身健康。这些即是能祛病延年的静志法。
另外,《内经》中提到无论是用药物针砭,还是用导引按摩等方法治疗疾病时,都强调运用心理疗法来提高疗效,如《灵枢·上膈》云:“伍以参禁,以除其内,恬淡无为,乃能行气。”又《灵枢·师传》日:“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要根据不同情况论“五过”,明“四德”,“从容人事”,“不失人情”。
综上可见,《内经》中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丰富,这些方法在生活中和临床上很有益处。我们应该加以重视,用现代化的方法汲取精华并加以继承和发扬。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