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名著广览 > 正文
  • 体窍所应及脏热腑寒说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2:45:36
  • 核心提示: 筋骨脉肌皮“五体”以及咽喉舌肛胞诸窍分别与不同脏腑相应。其有病各涉有关脏腑。对此,《内经》论述颇详,后世医家亦多有发挥。一般说来,脏病属虚寒、腑病属实热之论居主导地位。但南北朝至隋代的医学著作虽宗((内经

        筋骨脉肌皮“五体”以及咽喉舌肛胞诸窍分别与不同脏腑相应。其有病各涉有关脏腑。对此,《内经》论述颇详,后世医家亦多有发挥。一般说来,脏病属虚寒、腑病属实热之论

    居主导地位。但南北朝至隋代的医学著作虽宗((内经)之旨,但对体窍与脏腑相应关系以及其病所属脏腑虚实寒热之说却别具一格。其中,尤以脏病为热、腑病为寒为特点。该观点可从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以下分别简称《千金》、《外台》)反映出来。

     

    1文献依据

        《千金》和《外台》中均辑录了《集验方》与《删繁方》两书的论述与方剂。

        据考,《集验方》乃南北朝名医姚僧垣(公元499~583年)所撰。宋·嘉祜年间(公元1056~1063年)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曾据以校《千金》。靖康(公元1 126年)之后其书遂佚。

        《删繁方》为谢士泰所作。谢与姚僧垣为同时代人,生卒时间不详。《中国医籍考》谓:“谢氏士泰删繁方,隋志十三卷,佚“。

    《集验方》和《删繁方》虽早已亡佚,但从《外台》和《千金》中尚可窥其大略。其中,对《删繁方》的反映则更为明显。

     

    11

    ((删繁方)论日:五脏六腑者,内应骨髓,外合皮毛肤肉。若病从外生,则皮毛肤肉关格强急;若病从内发,则骨髓疼痛。然阴阳表里,外皮内髓,其病源不可不详之也。皮虚者寒,皮实者热,凡皮虚实之应,主于肺、大肠。其病发于皮毛,热则应脏,寒即应腑。《千金》同,出第三卷中“ (见《外台·卷十·皮虚实》。((千金·卷十八·皮虚实)记载相同,但未标明出自《删繁方》)

     

    12

    凡脉虚者,好惊跳不定,脉实者洪满。凡脉虚实之应,主心、小肠。若其腑脏有病,从热生则应脏,寒则应腑也“(((千金·卷十三·脉虚实))

     

    13

    夫肉虚者,坐不安席,身危变动;肉实者,安坐不动,喘气。肉虚实之应,主于脾。若其腑脏有病,从肉生,热则应脏,寒则应腑“(见《千金·卷十五·肉虚实》)

     

    14

      《删繁方》论日:“髓虚者,脑痛不安;髓实者,勇悍。凡髓虚实之应,主于肝胆。若其腑脏有病,从髓生,热则应脏,寒则应腑。《千金》)同,出第三卷中“(见《外台·卷十六·髓虚实》)。《千金·卷十二-髓虚实》记载同,但未标明《删繁方》)。

    《集验》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汤方“(见《外台·卷十七》,《千金·卷十二·胆虚实》记载同,未标明《集验方》))

     

    15

    论日:骨虚者,酸痛不安,好卧骨实者,苦烦热。凡骨虚实之应,主于肾、膀胱。若其腑脏有病,从骨生,热则应脏,寒则应腑“(见《千金·卷十九·骨虚实》),仅指出“论日“,亦未标明出处,但文字体例与学术特点与前数条相同,可推断为((删繁方)或《集验方》之“论“)

     

    16

        “《千金》论日:“咽门者,应五脏六腑,往还神气,阴阳通塞之道也。喉咙、胞囊、舌者,并津液调五味之气也,不可不研乎。咽门者,肝胆之候也……主通五脏六腑津液神

    气,应十二时。若脏热,咽门则闭而气塞;若腑寒,咽门则破而声嘶,母姜酒主之。热则通之,寒则补之,若寒热调和,不生病矣。((删繁方))同,出第十二卷中“(见《外台·卷十六·咽门论并伤破声嘶》。((千金·卷六下·喉病)记载基本相同,未标明《删繁方》)

     

    17喉咙

    喉咙者,脾胃之候也……若脏热,喉则肿塞气不通,乌篓膏主之,方在第六卷中;若腑寒,喉则耿耿如物,常欲窒,痒痹涎梃捶。热则开之,寒即通之,不热不寒依脏调之“(((千金·卷十六·喉咙),未标明出处)

     

    18

    《删繁方》:舌者主心、小肠候也……若脏热,则生疮,唇揭赤色;若腑寒,则舌本缩,而口噤唇青。寒宜补之,热宜泻之,不寒不热依腑脏调之“(((外台·二十二卷·舌论)。《千金·卷十四·舌论》记载同,但未标明出自((删繁方))

     

    19肛门

    《删繁方》论日:肛者,主大便道,肺、大肠合也,号为通事令史……若脏伤热,即肛闭塞,大便不通,或肿缩人生疮;若腑伤寒,则肛寒大便洞泻,肛门凸出良久乃入。热则通之,寒则补之,不虚不实依经调之“(((外台·二十六卷,脱肛)。《千金·卷十八·肛门论》记载基本相同,未标明“删繁“二字)

     

    11 0胞囊

    论日:胞囊者,肾、膀胱候也,贮津液并尿。若脏中热病者,胞涩小便不通,尿黄赤;若腑有寒病,则胞滑小便数而多白。若至夜则尿偏甚者,夜则内阴气生。故热则泻之,寒则补之,不寒不热依经调之,则病不生矣“ (见《千金·卷二十·胞囊论》。虽未标明出自何“论“,但从文字体例及学术特点,可推断为《删繁方》或《集验方》之论)

     

    2分析与评论

        从上述集自《千金》与((外台))的有关体窍所主及脏腑寒热之论,初步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从内容看,“体”并未包括“筋”,而“窍”仅及咽、喉、舌、肛、胞囊,其余耳、目、口、鼻诸窍之病,并未从“脏热腑寒”分证,因而其“体系”似未完整。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千金》、《外台》在选辑药方时参考书目众多,为了服从其编写体例的需要,不能收录《集验方》、《删繁方》两书的全部学术观点与内容。虽然如此,却已能够反映出两书的“脏热腑寒”分证观点,并且可以推断,该学术观点在南北朝至隋代较为盛行,至唐代尚颇受重视,自唐以后始渐被忽略。

     

        (2)从上述所录资料可以看出,《删繁方》与《集验方》所论反映了《内经》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学说特点,其论述也与《内经》理论基本一致。如皮应肺与大肠、脉应心与小肠、肉应脾脏、骨应肾与膀胱、咽应肝与胆。但喉应脾与胃,尤其是髓应肝与胆与《内经》有异。《素问》的《阴阳应象大论》、《五运行大论》、《痿论》、《逆调论》等篇皆谓肾主骨髓、肾不生则髓不能满。

     

        关于体窍病的临床表现及其虚实寒热的证候划分,其论与《内经》一脉相承。如“髓虚者脑痛不安,髓实者勇悍”与《灵柩·海论》所说的髓海有余、不足的记载相符。其脏中有热“尿黄赤”,腑有寒“小便数而多白”则与《素问·评热病论》“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素问·至真要大论》的“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相符。

     

        (3)“热应脏,寒应腑”是一种独立的中医辨证模式。其虽可包括在脏腑辨证之中,但又因其特殊性而独立存在。此种辨证模式及其理论渊源《内经》中并无明确反映。《伤寒论》之六经辨证则将实证、热证多归之于阳经,与六腑相应,将虚证、寒证多归之于阴经,与五脏相应,因而与“热应脏,寒应腑”截然不同。后世医论虽宗《内经》脏腑虚实寒热并见,但亦皆以“八纲辨证”为辨证总纲,八纲中又以阴阳两纲为统领,而成阳统表、实、热证,阴统里、虚、寒证。而脏属阴,腑属阳,其认识方法亦与“热应脏,寒应腑”大不相同。

     

        由于唐代以后中医学术界忽略或遗忘了“热应脏,寒应腑”之论,但却继承了该理论指导下具体的治病方法与方剂,因而就造成了某些认识上的歧误。例如,治疗大病后(髓虚)的虚烦不得眠从“热应脏,寒应腑”分析,髓虚寒应在胆,故(《集验方》设温胆汤治之。理法方药顺理成章,疗效显著。《千金》、《外台》录之,其方沿用至今,为临床家所称道。然而对“温胆”命名之本意,由于不明“髓虚寒应腑”之理,其说不一.或谓温胆汤之“温”是“温和”之意,非寒温之温;或谓名为温胆,实则是清胆;或谓胆为少阳之气,治宜和解,温胆汤是和解剂;或谓温胆汤和胃祛痰,痰消胃和,胆气自温;或谓温胆汤能降胃气,胃气降胆逆自除等。此皆脱离“寒应腑”之原意而有强解之嫌。自((内经))以降,中医学术不断发展,对疾病的辨证方法、辨证模式亦不断丰富,其“热应脏,寒应腑”说,是中医理论中的瑰宝之一,值得深入研究、继承与发扬。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