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今痈疽概念的差异
《灵枢·痈疽》首次对痈与疽进行了辨别,使两者在概念上得到区分:“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痛。”“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从病势轻重、部位深浅、内陷与否、虚实性质等方面对痈疽进行了辨别。
原文又进一步指出患处皮肤的鉴别点:“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今之痈疽概念与本篇有一脉相承之处,然而描述愈加清晰,概念更完整。《中医外科学》(21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下简称《中外》)指出外痈特点: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结块范围多为6cm一9cm,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下简称《国标》)对疽的定义为:有头疽,因外感风热、湿热、火毒之邪,气血瘀滞结聚于肌肤间所致,以局部红肿热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有多个脓栓堆积,溃后形如蜂窝,直径超过 9cm,甚至大于30cm,易致疽毒内陷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无头疽,泛指发于骨与关节间,以患部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溃后多损伤筋骨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古今比较,现代分类更合理,患处特点更鲜明,病灶范围大小有了明确规定,便于临床掌握。
2. 18种痈疽的古今比较
本篇18种痈疽病证从名称观之,称作疽者凡7种,痈者凡4种,其他凡7种,以下分别比较之。
2.1 古今同名同病之痈疽
古今同名同病者在本篇中凡两处:一为马刀挟瘿,《痈疽》“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瘿。”古今均指颈前、腋下的瘰疬之证;二为股胫疽,《痈疽》“发于股胫,名日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治,十日死。”今同此名,指毒邪深居股胫长骨,损伤筋骨,局部漫肿,溃后脓水淋漓,易成窦道。《国标》又称其为附骨疽。
2.2古今异名同病之痈疽
由于古今命名原则不同,同一病证就有了不同的病名,如:
猛疽与锁喉痈 《痈疽》:“痈发于嗌中,名日猛疽……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中外》锁喉痈的概念为:“结喉处红肿绕喉,根脚散漫,坚硬灼热疼痛,来势凶猛。”《内经》从病势命名,《中外》以病位及特征命名,所描述的病证则相同。
米疽与腋痈 《痈疽》:“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日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微,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曰已,勿裹之。”此病初起肿块色红,形如米,小而坚,病浅易脓,可排脓泄毒,但腋下之痈最恐脓泄不畅。故提示医者“勿裹之”,使毒气尽泄,不致形成袋脓。此病称其“疽”,似有不妥,其毒不内陷,当属痈类,今《国标》称其为“腋痈”,则名至实归,病位、性质均十分清晰。
疵痈与臂痈 《痈疽》:“发于肩与臑,名日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藏。”“痈发四五日逞炳之。”疵,为本篇对大痈肿的称谓。臑,上臂下软白肉处。疵痈易脓,且有组织坏死,故见 “赤黑”。“逞螨之”,意为快速火灸治之,“可使毒气随气而散也”。(《灵枢集注》)病在非要害处,故不害五脏。与今之“臂痈”同病,而后者名称即表明其病位、病证,使人一目了然。
败疵与胁痈 《痈疽》:“发于胁,名目败疵,女子之病也,患之,其病大痈脓,治之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两胁乃肝经所过之处,女子肝气易郁滞,郁而化热,腐肉酿脓。败者,言其易成败坏之证;疵者,大痈脓也。故及时施治极为重要,本病以菱翘饮治之。马莳注:“菱翘,今之连翘也。”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毒去脓尽,新肉乃生,说明此病易脓易溃易敛的特点明显,当属痈证,故今称其为“胁痈”则含义明了。
锐疽与尾间发、鹳口疽 《痈疽》:“发于尻,名日锐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尻锐,尾骶锐骨处。痈疡初起红肿而坚,坐位时尾骶部受压,可使邪毒内迫五脏,故病变凶险,称其疽者,名副其实。今《国标》中属尾间发,又名鹳口疽。此二名是分别针对病变过程的两个阶段,“初起形如鱼口,色赤肿痛,为尾间发”;“溃破后形如鹳口,易成窦道的无头疽”。
赤施与胯腹痈 《痈疽》:“发于股阴,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十日而当死。”股阴,大腿内侧。赤施,顾名思义,火毒赤热施于此,以病机命名。张介宾指出:此处“皆阴气所聚之处,若两股俱病,则伤阴之极,其死尤速。”《外科准绳》称其为股阴疽。今《中外》称之为胯腹痈,指腹股间浅部淋巴结炎,特点是结块肿痛,皮色不变,行步困难。名称直指病位和病证属性。
兔啮与胫疽《痈疽》:“发于胫,名曰兔啮。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指足胫部的无头疽,如被兔啮,故名。《巢氏病源》作兔啮疽,明确了疽证的特性。今《国标》称其为胫疽,并指明:“以初起高热,局部漫肿,疼痛彻骨,后期易成窦道,可见腐骨”为特点。可见此名亦是明确病位和病证属性。
走缓与足踝疽 《痈疽》:“发于内踝,名曰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千金翼》无“内”字,说明外踝亦可发病,因明显影响行步,故称走缓。《外科准绳》又称其为“鞋带痈”。但此证实属疽,是“踝关节灼热肿胀,疼痛彻骨,活动受限,寒战高热为特点的无头疽”。故今《国标》名之 “足踝疽”。
四淫与足背发 《痈疽》:“发于足上下,名日四淫,其状大痈,急治之,百日死。”病位在足,四肢为阳气之本,病见大痈,说明阳毒之极盛。淫,溢也,说明病变迅速向四周蔓延。与今《中外》“足背发”应为同病。“发”,痈之大者名曰发;病变范围较痈大,病情较痈重,其特点为突然红肿蔓延成片,灼热疼痛,有的3d一5d皮肤湿烂,随即色褐腐溃,并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2.3 古今同名异病之痈疽
古今痈疽命名原则相同,名称一致,但病变部位有异,病证亦不同。
夭疽 《痈疽》:“发于颈,名曰夭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颈、项,古时有别,前为颈,后为项。此大痈脓在前颈,且有组织坏死,病势发展迅速,毒气可内熏肝肺而致速死,故称其为“夭疽”。既点明病势凶逆易夭折,又明确属疽证。今《国标》之 “夭疽”指“牛于耳后高骨处,初起如粟,渐肿如瓜,毒易内陷的有头疽。”古今两者相比较,不仅病位不同,而且前者病变更为迅猛,故虽同名,实为二病。
井疽 《痈疽》:“发于胸,名日井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灵枢集注》:“井者,喻其深而恶也。发于胸者,近犯心王。”说明此病在胸,病易流窜至腹,如井之深。
《外科准绳》云:“心窝生疽,初起如黄豆,肉色不变,名曰井疽,又名穿心冷瘘。”今《国标》井疽名义亦同此。但笔者认为,胸与心窝部位有上下之不等,虽表现均为无头疽,实为不同的两种病。
2.4古今类名同病之痈疽
《痈疽》中还有一部分病证与现代病证同病,但由于古今对“痈”、“疽”的理解有差异,其名称就不相同。所以归为名称相类似,实为同病。
脱痈与脱疽《痈疽》脱痈指病于足趾,“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的病证。从症状、病情观之,等同于今之“脱疽”。《中外》指出,此为肢端缺血性坏死,趾节脱疽为特征的慢性血管疾病,又称“脱骨疽”,“脱骨疔”。
厉痈与厉疽 《痈疽》:“发于足傍,名日厉痈,其状不大,初如小指发,急治之,去其里者,不消辄益,不治,百日死。”此证即《国标》所称“厉疽”,“多因湿热下注所致,生于足傍的有头疽。”因其病变易于向深部扩散,毒邪内陷,可内连五脏,病势猛厉,故古今皆称之为“厉”,但此证作“疽”则概念更清楚,更符合其特征。
疵痈与疵疽《痈疽》:疵痈“发于膝”,“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欲其柔,乃石之者生”。此痈初起坚硬如石,脓成后则柔软,方可切开排脓。现代《中外》将此证归于化脓性膝关节炎,发病急剧,初起即有寒战、高热,关节部位隐痛,皮色不变,活动受限,成脓期则疼痛加剧,皮肤煅红而热,按之有波动感,1—3个月后溃破出稠脓,不易收口,全身症状严重,因已损骨,常易导致关节畸形,所以称其为“疽”,“疽”比“痈”更恰当。
脑烁与脑疽 《痈疽》对生于项部的痈证称为 “脑烁”,“阳留大发,消脑留项”,“其色不乐,项痛而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治”。阳热亢盛,脑髓消烁,邪热流连项后,腐肉酿脓,使项痛如刺;毒陷心包,则烦心。此证现《国标》称其“脑疽”,病位相同,病机一致,为阳亢热极,属难脓难腐难敛易陷的有头疽。由 “烁”改为“疽”,则可知证之归类。
上四证以《痈疽》自定的痈疽标准而言,应属于疽,然古人在论述中却时有痈疽不分的情况存在,故使人读之困惑。而今将其均作为疽,则名符其证,不致错乱。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