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名著广览 > 正文
  • 体悟《内经》中的五味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2:45:36
  • 核心提示: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巨著,虽然“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王冰语),初学者不易读懂,但这种由源及流的学习方法,似迂而反捷,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初读《内经》,不甚理解,只求强记,甚则囫囵吞枣,及至临床见习,方才慢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巨著,虽然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王冰语),初学者不易读懂,但这种由源及流的学习方法,似迂而反捷,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初读《内经》,不甚理解,只求强记,甚则囫囵吞枣,及至临床见习,方才慢慢有所体会。往往听完病人主诉之后,《内经》条文立即闪现脑海,以前觉得艰涩难懂之处,突然容易多了,甚至恍然大悟。学好内难,临证方有源头活水,绝非虚语。


      以味觉变化为例,通过临床学习,我认为五味关乎五脏,然不离乎脾,按《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格式,可写成诸味之变,皆属于脾


      五味的变化在临床上极为常见,有五味偏嗜者,有自觉口中发苦或甜、咸者,有疾病过程中忌咸、忌甘者。以上种种,皆与有关,涉及其余四脏。这从的造字即可看出。左,口为脾官,未在十二地支属土,亦为脾所主。《灵枢·脉度》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脾不和,则不能知五谷五味,故五味不离乎脾。但五味之生,由乎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灵枢·五味》曰: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入肝;谷味苦,先入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即五味酸苦甘辛咸与五脏肝心脾肺肾相应,故五味关乎五脏。


      味觉的减退,五味的偏嗜,皆与脾有关,或虚或实或虚实杂夹或它脏及脾,导致脾不能化生五味上呈于口。虚者多脾气虚,实者多为湿邪困脾,脾气不醒。有一种痰热证型高血压,味觉变化多提示病情的进退。病人喝大苦大寒之药,反不觉味苦,多提示药病相应,药已中病,守方几剂,味觉恢复,患者报怨方药太苦难喝时,往往血压已降。细细思之,此类味觉减退有2种原因,一为痰浊内阻,心脾之气不能上达;二为肝强克脾,清火化痰平肝,味觉自然恢复。


      自觉口中发苦或甜等,多提示对应脏腑病变,如火味苦、木味酸等。但亦与脾有关,所谓土为万物之所归,它脏必借道于脾,方能显本脏之味。


      五味的禁忌,亦是此理。如糖尿病多忌甘甜,高血压多忌咸等。


      糖尿病之忌甘,因甘入脾,过食甘则伤脾,提示本病与脾土的气化功能有关。或虚或实导致脾不化精。在大二抄方期间,我就见到不少糖尿病患者舌苔多白厚腻,甚者下肢浮肿(已是火不生土,阴寒内盛重症)。施今墨先生治疗本病喜用苍白术运脾化湿,或是此理。糖尿病三消是否一定不离阴虚,是否可从脾论治,可做思考。


      高血压病人多忌盐,西医病理学认为这与钠的代谢有关,但《内经》却认为水味咸”“咸走血,多食咸则伤肾、伤心(与西医高血压病理损伤心肾有关,但是否完全等同,有待进一步学习研究)。因此是否可以从心肾论治,或治疗中应当顾护心肾,值得研究。


      《内经》对五味的论述散于各论,内涵外延极广,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应当努力学习继承。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