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一类病证,在现存医学文献中的最早记载可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两书始将本证称为不卧、不得卧和不能卧。《内经》对于此类病证也有相关的理论论述.至东汉时期,对于不寐病证的临床发病特点和辨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丰富了治法和治方。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于不寐一类病证的论治,为后世不寐证的辨证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金匮要略》论不寐病证的发病
《金匮要略》对于杂病的论治,按病证分为25篇,虽然不寐一证,未被列为独立的病证,而是分别见于百合、狐惑、虚劳、咳嗽上气、肺痈、胸痹、痰饮、黄汗、心水、黄疸、吐血、衄血、产后病、转胞等多种疾病之中,但由于仲景篇名所列病证外延较广,因此其病下所列证候,有许多在后世被作为独立的病证。考察书中关于不寐类病证的论述,从发病学角度来看,基本上有三种情况:一是可列为独立的病证,如《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所论之:“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二是其他疾病的兼见症状,即不得眠也是该病的病理表现之一,如百合病、狐惑病、黄汗、心水病、黄疸、吐血、衄血等;三是由于其他疾病的病痛造成的不能平卧或不能人眠,如咳嗽上气病之咳逆上气、肺痈病之喘、胸痹病之心痛彻背、痰饮咳嗽病之咳逆倚息、产后病之腹痛、转胞之倚息等。
2《金匮要略》论不寐病证的病因病机
2.1 不寐证的病因病机 东汉时期,不寐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病证被临床医家所认识,张仲景虽然也是把它作为虚劳病的一个临床表现来描述的,但实际上已基本具备了后世独立病证的特征,为此我们把“不得眠”称为不寐证。当然由于它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病证体系,因此相应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都很不完善,《金匮要略》中具备不寐证特征者仅此一处。
肝阴不足,心血亏虚:文见《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酸枣仁汤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效,以方测证可知此为肝阴不足,心血亏虚。肝阴不足,魂不归藏,则不寐;阴虚生内热,心血虚血不养心,且心神被内热所扰,则虚烦不宁。
2.2不寐(兼见症状)的病因病机
2.2.1 心肺阴虚,热扰心神文见《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百合病者……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百合病可发生在伤寒热病之后,余热未尽,邪热耗散心肺阴液所致;亦可由于情志不遂,郁而化火,灼伤心肺之阴而生。心肺阴虚,百脉失养,内热扰神而“不能卧”。
2.2.2湿热(寒湿)内蕴,胃腑不和湿热内蕴见于《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狐惑之为病……卧起不安……甘草泻心汤主之“;寒湿内蕴见于《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腹满,舌(身)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对于上述两种证候,后世医家一般认为是由于湿热或寒湿蕴于中焦,致胃腑不和,胃不和则卧不安。
2.2.3心阳不振,水气凌心见于《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2.2.4寒聚胸膈,营卫不和见于《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对于黄汗病暮躁不得眠的病机,尤在泾注为:“热为寒郁,而寒甚于暮也。“然而,从水气病篇后文黄汗病的两个治方芪芍桂酒汤和桂枝加黄芪汤来看,两方均用桂枝、芍药调和营卫,皆有宣达阳气,调和营卫,祛除水湿的功效,只是前方主治证为周身汗出,表气已虚;后方为汗出不透,故偏于宣散。可知本证的病机为卫阳为寒邪所郁,营卫不和。
2.2.5血虚误汗,心神失养见于《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嗍.不得眠。“血汗同源,失血病人若发汗则阴血重伤,心神失其濡养则不得眠。
2.2.6阴竭阳浮,阴不敛阳见于《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吐血的病人,见脉数身热,是阴血大虚,阳气不能敛藏而浮越于外。其危重者,阴竭阳无所附而躁扰于外,则致不得卧。
由其他疾病所苦而致的不能平卧或不能人眠,则不属于后世不寐病证讨论的范畴。
3《金匮要略》论不寐病证的治法治方
3.1养血清热,宁心安神一酸枣仁汤本方以调治心肝为主,用酸枣仁养肝血、安心神为主药,佐以川芎调养肝血;茯苓宁心安神;知母补不足之阴、清内炎之火;以甘草与酸枣仁配伍,酸甘合化,并有调和诸药之功。仲景虽然在《伤寒论》中已使用了龙骨之类的潜阳镇静安神药,但酸枣仁一类的滋养安神药却是在《金匮要略》中首见。
3.2滋养心肺,凉血清热一百合地黄汤类方针对百合病心肺阴虚的基本病机特点,仲景治以百合地黄汤,又依其不同的病理转归或易以百合鸡子黄汤、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汤等治方。各方均以润肺清心安神的百合为基本治疗药物,在治其本的同时,也兼顾到了内热扰神不能卧这一标证。
其他如清热化湿、安中解毒的甘草泻心汤,宣达阳气、调和营卫的芪芍桂酒汤和桂枝加黄芪汤,清热祛湿的茵陈蒿汤和茵陈五苓散等则多是分别针对狐惑、黄汗和黄疸病的病因病机而立方,基本上未对其不得眠的兼证予以针对性的治疗。
综上所述,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于临床杂病中出现的不寐一类的病证,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关于心肝血虚和心肺阴虚而致不得眠的认识,及其相应的治疗方剂酸枣仁汤和百合地黄汤等,与《伤寒论》中关于此类病证的论述互为羽翼,对后世不寐一类病证的辨治产生了极大影响。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