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内的“岭南名医壁”,长约100米,高4米。浮雕为红砂岩石雕,选取岭南医学史上10位在学术上有突出贡献的医药学家,结合岭南文化及岭南医药特色进行内容及背景设计。
•葛 洪
葛洪,字稚川,晋朝人,原籍江苏,后隐居广东罗浮山,修道炼丹。“稚川丹炉”是罗浮山著名遗址。著有《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等,后者以简、便、廉、验为特色,葛洪突出贡献是发现青蒿有治疟疾的功效。葛洪和妻子鲍姑隐居于罗浮山,鲍姑也是岭南著名女医家。
•刘 昉
刘昉,字方明,宋代潮州海阳县人。进士出身,官至直龙图阁学士,著有《幼幼新书》,为儿科集大成之专著。
•释继洪
释继洪,号澹寮,元代河南汝州人。他多次云游岭南,认真总结治疗岭南瘴病的经验,著有《岭南卫生方》《澹寮集验秘方》,对岭南地理气候与疾病的关系有较深刻认识。
•何克谏
何克谏,名其言,号青罗山人,清初广东番禺人,约生于明代崇祯六年,明亡后隐居在番禺青罗峰。岭南草药专家。他留心使用草药的经验,著有《生草药性备要》二卷,第一次系统的整理了岭南民间使用草药治病的经验。另著有《食物本草》,总结了许多有岭南特色的药食治疗经验。
•何梦瑶
何梦瑶,字报之,清代广东南海人,早年中进士,在文化界很有名。出任过州县之官。辞官后先后主持广州粤秀书院、越华书院。学识渊博,有“南海明珠”之称。对中医学有深入研究,并积极招徒习医和赠方施药。著有《医碥》《医方全书》《人子须知》等,后人称之为“粤东医界古今第一国手”。医学上力纠温补之弊,继承发展河间、丹溪之学。
•朱沛文
朱沛文,字少廉,晚清广东南海人。出身中医世家,又积极学习西医,曾向西医观摩学习解剖知识,进行中西医脏腑对比研究,著有《华洋脏腑约纂》。提出“中西医学各有所主”应“通其可通,并存其异”,被称为“中西汇通四大家之一”。
•邱 熺
邱熺,字浩川,晚清广东南海人。邱熺最早向外国医生学习牛痘接种术,并亲身试验,肯定了其先进功效,又在广东十三行商人支持下开设慈善种痘业务,是牛痘术在中国传播的鼻祖。著有《引痘略》,用中医“引毒”理论阐释种痘原理,是社会易于接受;他还注重运用中药防护和治疗种痘不良反应。
•罗汝兰
罗汝兰,字芝园,清代广东石城人。近代鼠疫流行严重,他创造性运用活血解毒之法治疗,并发明了“日夜连追”、多剂连用等方法抢救危重病人,疗效突出。在近代多次鼠疫流行中均发挥了积极治疗作用。著有《鼠疫汇编》,是中医治疗鼠疫的代表作,为多种中医鼠疫著作的蓝本。
•陈伯坛
陈伯坛(1863年-1938年),字英畦,近代广东新会人,著名伤寒学家及中医教育家。曾在广州、香港创办伯坛中医学校。著有《读过伤寒》《读过金匮》《伤寒门径》等,他善治疑难杂症,用药惯用较大剂量,有“陈大剂”之称。
•黄省三
黄省三(1882年-1965年),广州番禺人,现代岭南名医,广州中医学院筹备委员会副主任。早年开业,医室号称“黄崇本堂” ,他兼通西医理论,倡导并实践中西医结合治疗。纂有系列针对西医病名的中医“实验新疗法”。著有《流行性感冒实验新疗法》等。上世纪50年代中,举家从香港回到大陆,先后担任二、三、四届的全国政协委员,多次为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看病。逝世时周恩来总理敬送花圈。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0533-7538787)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