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名家蔡小荪教授,是蔡氏妇科第七代嫡系传人,具有深厚的家学背景,丰富的文化底蕴,高尚的儒医风范,秉承家传祖学,勤习深研,博采众长,继承和发扬了蔡氏妇科的学术思想。蔡师临证重视肝脾肾三脏,以养血理气为纲,顺应月经周期调治各类妇科疾病。
一、跨越三个世纪的医术底蕴
蔡氏妇科起自清代乾隆年间,已跨越三个世纪。蔡小荪教授祖上素以“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为愿,潜心医学,代代杏林飘香。时至近代,蔡师的祖父蔡小香,设诊所于上海,门庭若市,名闻大江南北,乃当时沪上四大名医之一。蔡小香作为当时“中国医学会”会长,积极主张吸收外来先进医学,提出中西医结合的远见卓识。蔡师的父亲蔡香荪医术高超,宋庆龄、宋美龄等社会名人均曾延请诊治,每每药到病除,还得到蒋介石亲笔题书的“医国手”三字匾额相赠。蔡师秉承家传祖学,勤习深研,博采众长,继承和发扬了蔡氏妇科的学术思想,擅长于治疗月经失调、闭经、痛经、崩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经行吐衄、带下病、妊娠恶阻、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产后病、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盆腔炎、更年期综合征、外阴瘙痒等病证,六十多年来治愈疑难杂症不计其数。
二、得益中西贯通的素质教育
香荪公从小重视对蔡师的培养,幼时即聘请清代秀才、举人至家中教授国文、诗书。稍长,又聘峡石吴善庆(《药学大辞典》编者之一)讲习医学,在海宁吴克潜(《吴氏儿科》《诊断学》《病源辞典》编者)门下继续深造。还请著名武术家教练拳术,请京剧老9币教戏,并延师学习英语。蔡师儿时所受教育,科目之多,涉及文武医艺,较当今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之蔡师天资聪颖,兴趣广博,为其后来在诸多领域取得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蔡师平素喜游泳、旱冰,擅马术、狩猎,喜爱旅行、驾车,钟情摄影,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其作品备受世人喜爱。从医六十余年,蔡师每日仍学习不辍,不断读中医古籍,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继续加深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使医术日进。观蔡师诊病,不徐不紧,问诊从容周到,所写脉案语言精炼,用词精辟,理法方药清晰准确,临床每每收到奇效,为后辈心悦诚服之学习楷模。
三、秉承还之于民的儒医风范
蔡师常说,蔡氏传业有两个准则:一是医生治病救人,应不计酬劳;二是应终生做好事,以弥补工作中难免的差错。他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诊所挂号的号票,分好几种颜色,有常规号票、半票、免费票等,对困难的患者,常送药,甚至还会掏钱给他们作路费。蔡师自小就受到父亲高尚医德、无私奉献精神的熏陶,他秉承祖训,乐于为善,以“来之于民,还之于民”为人生宗旨,以解除患者的病痛为己任。蔡师勤学好思,常教导我们:“医道虽繁,能精心钻研,审证明辨,对症施治,也不难奏功。”他医术精湛,虚怀若谷,常言:“悬壶迄今,诊病人次何止百数十万,纵有独到经验,卓效成方,首先得之先人传授,更赖病者协助。”
四、济世六十余载的精诚医术
(一)重视肝、脾、肾三脏
蔡师常谓:女子以血为本,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妇科论治不离此三脏。
肝主疏泄,喜条达,如《血证论》中云:“肝主藏血焉,至其所以能藏之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抑,则血脉得畅”,若情志舒畅,则气血通调;若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郁血滞,逆结于脏腑经络,则易致月经先后不定期、痛经、闭经、经前乳胀等;若克伐脾土,脾虚湿盛或中气下陷,可产生妊娠水肿、带下病、月经不调、胎动不安等。正如《医经溯洞集》中云:“木郁达之,达者,通畅之也”,故在治疗上,蔡师 临证主张以通为用,且提出虚则通补,实则通宣的理论,“补”多用血肉有情之品以填精益肾,“通”则常用芳香之品以宣痹疏达,可谓是叶天士“奇经之结实者,古人用辛苦芳香以通络脉,其虚者必辛甘温补,佐以疏行脉络,务在气血调和,病必痊愈”在临床中的具体体现。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如《内经》中云:“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肾中所藏之精,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女性的经、带、孕、产都是脏腑经络气血所化生的功能作用于胞宫的体现,如《素问•奇病论》中云:“胞脉者,系于肾”,若肾气不足,系胞无力,可致胎动不安、坠胎;肾阴亏损,精亏血少,可致月经过少、经行后期、闭经;肾阳不足,胞脉虚寒,可致带下病、子肿、不孕等。故在治疗上,蔡师常用育肾之法,补肾气、滋肾阴、温肾阳的方药贯穿始终,而且常相伍为用,体现了张景岳《新方八略引》中:“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理。
脾胃是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另外脾主统血,正如《傅青主女科》所云:“血乃中州脾土所统摄,脾不统血,是以崩漏,必治中州也。”若脾胃受纳正常,脾能统血,则冲任脉盛,血海充盈,月事以时下;若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可致月经过多、崩漏等;脾虚肝血不足,胞脉失常,可致虚证痛经;脾虚不能输精养肾,肾虚不固,可致胎动不安等。故在治疗上,蔡师认为“脾旺则能生血,血生而经自行”,重视补养脾胃,培补后天,以生运气血。
(二)以养血理气为纲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调和,冲任充盈,经脉通畅,则五脏安和,气血不调,则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如《素问•调经论》中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本草衍义•衍义总叙》所云:“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生理上,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病理上,血病可以及气,气病可以及血,两者相互资生,相互依存,正如《难经•二十二难》中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在女性中,经、带、胎、产疾病,气血失调更为突出,蔡师强调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用,主张“血以调为补,气以通为顺”,在治疗中重视养血理气。
《女科要旨》中云:“女子血旺则阴盛而阳自足,元气由是而恒充,血盛而经自调,胎孕因之而易成。阴血充盛,则百病不生,阴血虚少,诸病作焉。况女子之血,经行则耗,产后则亏,更有带下崩漏诸疾,由是而大耗。故治女子以阴血为主。”蔡师认为,女子经候皆倚血为基础,主张养血,喜用四物汤加减,此外,蔡师认为女性血宜多而气宜少,血易耗而气易结,且女子阴类,阴性凝结,易于拂郁,常易导致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故将疏肝理气法作为妇科常用之法,调血诸方皆以调气为先导,处方用药除四物外,常用香附,蔡师常言:香附芳香走窜,为“气中血药”,不仅可用于气滞血瘀之实证,也可用于诸虚证,用量多则可破血、耗血,但与补气药同用,非但无破气之虞,且有助于补气血、理气;与补血药同用,亦有助于补血、调血,可称调经理血之要药,在临证中香附常与补气、补血药物合用,共奏“补血理气、补气理气”之功。
(三)顺应周期论治
《本草纲目•人部•妇人月水》云:“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经者,常也,有常轨也。”提出了月经周期的概念,认为月经存在规律性的消长变化。如《傅青主女科》中云:“经本于肾” “经水出诸肾”,蔡师认为月经的周期变化以肾为主导,受天癸调节,又在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肺主气、朝百脉的协同作用下,冲任气血相资,胞宫出现虚而盛、盛而满、满而溢、溢而虚的月经周期,并随着阴阳消长、气血盈亏而出现
月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的变化。
蔡师认为月经期胞宫气血由满而溢泻,渐至空虚,肾气天癸相对减弱;经后期胞宫气血由虚至盈,肾气渐复渐盛;经间期阴阳转化,阴极生阳、阳气发动,肾气充盛;经前期:阳盛阴长,气血充盛,肾气实而均衡。可见蔡师在月经周期中首重肾的阴阳变化,这与肾在五脏中的地位及其对冲任气血的作用有关。如《景岳全书•命门叙》中云:“命门为精血之海……为元气之根。……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有如《医贯》中云:“五脏之真,惟肾为根”,可见肾乃五脏阴阳之本,肾的阴阳平衡是维持机体功能的关键。冲脉为血海,广聚脏腑之血,使子宫满盈,任脉为阴脉之海,任通冲盛,月事以时下,而冲任的通盛以肾气盛为前提,故肾为冲任之本。另外,如《病机沙篆》中云:“血之源头在于肾”,《冯氏锦囊秘录》中云:“气之根,肾中之真阳也;血之根,肾中之真阴也”,可见肾中阴阳为气血之根本。所以,蔡师调周期之阴阳、冲任、气血,重在调肾,并根据各妇科病症的特点不同,制定了不同的周期调治法。如对不孕症,蔡师在月经期理气调经,经后期育肾通络,经间期至经前期育肾培元;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在经前一周及月经期化瘀调经,经后期至经前期化瘀散结等,临床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