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肱(约11世纪至12世纪间),字翼中,号无求子,晚号大隐翁,因曾官奉议郎,人称朱奉议。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祐三年(1088)进士,但无意为官,退而酿酒著书,其间对《伤寒论》深有研究,值朝廷重视医学,遍求精于医术之人,朱肱遂被征为医学博士,后因书苏东坡诗获罪,被贬于达州(今四川达县),次年还为朝奉郎提点洞霄宫。
朱肱研究伤寒最重经络,认为不识经络,则犹触途冥行,不知邪气所在。在用经络循行部位和生理特点解释伤寒传变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脉证合参以辨别病证的表里阴阳。他对外感热病分类命名,施以不同方药,在鉴别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独到见解。
朱肱先于大观二年(1108)著成《伤寒百问》一书,流传过程中渐有残缺。至大观五年(1112),张蒇据朱肱亲传缮本予以修订增补,终成20卷,改称《南阳活人书》。除此之外,还辑有《内外二景图》。
朱肱,字翼中,又名亦中,人称“朱奉议”,自号无求子,晚年更号大隐翁,北宋末年归安(今湖州)人。周密《齐东野语》载曰:“肱,祖父名承逸,为湖州孔目官。父名临,字正夫,皇佑元年进士,官至殿中丞。兄名服,字行中,官至集贤殿修撰。弟名彤,以学问道德著称乡闾”,朱肱则于元佑三年中进士。朱氏堪称儒学世家,里中称之为“一门三进士”,即临、服、肱三人也。
朱肱中第后曾任雄州(今河北保定)防御推官、邓州(今河南南阳)录事参军、奉议郎直秘阁等职。曾因上谏言“灾异”,并陈诉当政时弊,触犯曾布而罢官,乃隐居杭州大隐坊,究心医学。自《内》《难》之后,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始订定辨证论治的规范,但乏人进行系统研究,肱则潜心研读《伤寒》,提问析疑,“考古验今,首尾二十一年”,于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著成《无求子伤寒百问》,刊行首部专著问世。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复经修补,增为二十卷,并更名为《南阳活人书》。当时朝廷大兴医学,“求深于道术者,为之官师,起肱为医学博士”,乃于政和四年负责朝廷医药政令。
政和五年,肱又因“坐书苏轼诗”,贬达州(今四川达县)。次年,复职朝奉郎洞霄宫。史载其由达州返京途中,经洪州闻宋道方之医名,乃携《活人书》求教,经“指驳数十条,皆有考据,肱惘然自失”,返京后重作修改。故《活人书》重刊时,“附记”即有“乙未秋,以罪去国。明年,就领宫祠以归”之记录。其医学著称,还有于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取嘉佑中丁德用“左右手足井荣合原”及石藏用画“任督二脉、十二经注”、杨介画“心、肺、胆、脾、胃之系属,大小肠、膀胱之营垒”,校其错误,补以针法,著《内外二景图》三卷。
朱肱不但医理精通,并且临床经验亦非常丰富。《泊宅编》曾载其在邓州长时“太守盛次仲疾作,召肱视之,曰:小柴胡证也,请进三服。至晚,乃觉满;又视之,问所服药安在?取而视之,乃‘小柴胡散’也。肱曰:古人制剂,谓锉如麻豆大,煮清汁饮之,名之曰汤,所以入经络,攻病取快。今乃为散,滞在膈上,所以胃满而病自如也。因依法旋制,自煮,以进二服,是夕遂安”。
朱氏精研《伤冷论》达数十年,为当时著名的伤寒学名家,因仲景居南阳,华佗称《伤寒论》为活几书.所以他自己的主要著作,称为《南阳活人书》.亦称《类证活人书》20卷(1108年)。该书分析综合仲景之辨证论治,设为问答,以经证经.使仲景散乱之书而能提纲挈领,有条有理,读者易于领略,实仲景之元勋,学者之门路。徐灵胎评之曰:“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冷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朱氏另撰有《内外二景图》3卷、《北山酒经》3卷。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