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任清代医学家(1768-1831年)。字勋臣,直隶玉田(今属河北)人,邑武庠生,又纳粟得千总职。年青时即精心学医,并于北京开一药铺行医,医术精深,颇噪于一时。因其精究岐黄,于古书中对人体构造与实际情况不符,颇有微词,并敢于提出修正批评,其革新精神甚得好评。尝谓“著书不明脏腑,岂非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故精心观察人体之构造,并绘制图形,纠正前人错误,写成《医林改错》。
他从少年时期开始学医,由于学习刻苦,他很快就精通了医学理论,医术也很高明。他开过药铺,对许多药物的性味、功用都很熟悉。王清任根据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疾病的病因、病理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许多病是由于血液流通不畅引起的。血液不流畅,淤积在某个器官或血管里,就影响了这个部位周围组织的生理功能,引起疾病。根据这种“血淤致病”的学说,他研究处一些方剂,除上面说到的“通窍活血汤”外,还有“血府逐淤汤”、“嗝下逐淤汤”等,都很有效。
他认为人的脏腑结构对医疗非常重要,认为“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人夜行”,认为古医书中关于人体记述错误不少。他多次到疫病暴死者乱葬岗中和死刑场观察人体内脏结构,于1830年著成《医林改错》,附图25幅,他首先记载了人体腔由膈膜分为胸、腹两腔,而非古书图中所给两个隔膜,三个体腔——三焦。又改正了古图中肺有六叶两耳二十四管的错误,“肺有左、右两大叶,肺外皮实无透窍,亦无行气的24孔。”认为肝有四叶,胆附于肝右第二叶,纠正了古图肝为七叶的错误。关于胰腺、胆管、幽门括约肌、肠系膜等的描绘更符合实际。对心脏左、右颈总动脉的分布,由于系在尸体所见,误认为动脉为行气的管道。他精辟地论证了思维产生于脑而不在心。“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这些看法都与现代解剖学及生理学看法相近。在临床医学上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其所立活血化瘀方剂至今仍为中医临床广泛采用。
王清任的著作为《医林改错》,这是一部几百年来令医学界争论不休的书。书中主要阐述了两各方面的观点。其一便是“改错”,王清任认为,我国古代医书中对人体脏腑的位置、大小和重量的描述并不确切,他曾在瘟疫流行的灾区观察未掩埋的儿童尸体300多例,逐一进行了解剖和观察,绘制了大量的脏腑图。他认为前世许多医书的讲法不正确,须改正,故书名便为《医林改错》;另一主要内容主要表明了他对人体气血的一个特殊的认识。他认为气与血皆为人体生命的源泉,但同时也是致病因素。不论外感内伤,对于人体的损伤,皆伤于气血而非脏腑。气有虚实:实为邪实,虚为正虚;血有亏瘀,亏为失血,瘀为阻滞。他认为瘀血是由于正气虚,推动无力造成的,故血瘀证皆属虚中夹实。故而他倡导“补气活血”和“逐瘀活血”两大法则,这就是他的著名的“瘀血说”。
虽然后世医家对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有着褒贬不一的评价,但是他肯于实地观察,亲自动手的精神值得肯定。他为医世者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在瘀血证的立法及方剂的创立上,其发扬和革新有着很大的学术价值。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订证了古代解剖学中的许多讹谬。对人的大脑也有新的认识。正确地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如果脑子出了毛病,就会引起耳聋、目暗、鼻塞甚至死亡。在临床实践方面,对气血理论作了新的发展,他认为“气”和“血”是人体中的重要物质,主张“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在他治疗疾病的处方中,提出“补气活血”,“逐瘀活血”两个治疗方法,这就是活血化瘀的理论,迄今仍有实用价值。他创立的“血府逐瘀汤”等8个方剂,疗效显著。他创立和修改古方33个,总结出了气虚症状60种,血瘀症状50种。创制的药方治疗范围十分广泛,“补阳还五汤”是治疗冠心病、半身不遂的有效名方。我国医学界至今仍沿用王清任的某些方剂,对治疗脑膜炎后遗症、小儿伤寒瘟疫、吐泻等症有良好效果。
王清任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主张医学家著书立说应建立在亲治其症万无一失的基础之上。他反对因循守旧,勇于实践革新,终成名于世。《医林改错》一书极大地丰富了祖国医学宝库。此书曾被节译成外文,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西方医学界称王清任为中国近代解剖学家。
王清任是我国清代的一位注重实践的医学家,他对祖国医学中的气血理论作出了新的发挥,特别是在活血化瘀治则方面有独特的贡献。他创立了很多活血逐瘀方剂,注重分辩瘀血的不同部位而分别给予针对性治疗,他的方剂一直在中医界受到重视,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经临床实践验证,疗效可靠。
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份重要遗产,从秦汉以来,活血化瘀法不断充实完善,而以清代王清任的学术成就尤为引人注目。他的学术思想不仅对中医内外妇儿各科作出了贡献,而且对针灸临床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针灸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治则,最常用的操作手法就是刺血疗法。用三棱针刺血,或用梅花针叩刺出血,或叩刺出血后再拔上火罐以增加出血量。刺后可直接祛除血脉的瘀阻、排除瘀血,疏通经络。监床上凡是经络中气血壅滞不通,瘀血形成,或久病入络等症皆可用此法治之,临床应用范围颇广,辩证准确,手法适当则多获著效。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