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奇,1917年生于辽北银州城。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医六十余载,工精内、妇、儿科三科,精研脾胃病三十余载。是国家人事部、卫生部遴选全国首批五百名老中医之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首批获得者),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聘为终身理事。曾任辽宁省卫生厅中医处处长、辽宁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兼附属医院院长、辽宁省肿瘤医院常务副院长、辽宁省中医学会会长、辽宁省药品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老年科技工作者联合会副会长、沈阳药科大学中药系兼职教授。
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国家卫生部先进卫生工作者称号等。著有《中医验方》、《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与研究》、《脾胃病与胃癌癌前期病变研究》、《医门心镜》等专著。
李玉奇先生是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均有高深造诣的著名专家。他从医五十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诸多学科领域都有较深的涉猎。他功擅内科,尤精胃疾。从六十年代后期,就开始对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脾胃系统疾病,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潜心研究。他根据《黄帝内经》、《圣济总录》中的有关论述,结合现代医学检测手段,经过多年探索,在国内首先提出“以痈论治”的学术论点,打破历代医家多以“胃脘痛”、“胃痞”辨证施治的模式,并对本病发生发展的病因学分类和病势演变分期提出新的见解,总结出一整套新的辨证施治体系,取得了临床总有效率93.14%的突破性成果。在萎缩逆转为浅表和阻截癌变的研究上积累了大量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资料,动摇了萎缩性胃炎不可逆转的学说,为中西医界所瞩目。这一科研课题受到国家卫生部的高度重视,连续三年着标,资助研究经费。阶段性成果已获省市科技进步奖,经中西专家鉴定,达到国家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在对待中医学术上,他既反对妄自菲薄的民族虚无主义,也不赞同固步自封和墨守成规。他大声疾呼继承和发扬两者不可偏废,倡导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为我所用,并身先士卒,大胆实践,探索创新。他还提出冠心病从虚论治、肾炎从实论治、习惯性流产从气论治不从血治等学术观点,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辨证施治体系,组方用药不同常法,临床上屡屡奏效。为将自己的宝贵经验传于后人,着意著书立说,如《中医验方》、《冠心病临床刍议》、《荨麻疹治则探究》、《小品话温病》、《望诊的宏观作用》、《脑中风论治》、《胃脘痛的临床研究》、《黄疸病从证锁谈》、《肾炎临床辩证施治一求》等,倍受读者珍爱。
李玉奇先生是中医教育和医院管理方面的专家。他长期担任行政领导职务,忠实执行党的中医政策,为我省中医事业发展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他特别重视中医人才的培养提高,早在五十年代初,就主办了辽东省中医进修班,并兼任班主任和讲师。辽东辽西并省后,在卫生厅张铁厅长支持下,亲手创办了辽宁省中医进修学校,还在辽南、辽西、辽北等地设立分校。他聘请省内许多著名中医专家任教,亲自组织编写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各科教材,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加快辽宁中医事业的发展,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他组织力量对全省中医现状进行全面普查,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宏伟的发展规划,受到省有关领导的重视。正当他为中医事业崛起而不遗余力工作之时,卫生界中某些人散布民族虚无主义的观点,掀起否定中医的浪潮。面对歧视中医的种种谬论,他力排从议,一柱擎天,并在《健康报》上发表署名批判文章,仗义执言。此后他更加忘我的工作,针对当时中医诊所分散混乱的局面,制定了中医诊所管理办法,组织中医走联合诊所和联合办院的道路,主张在西医综合医院建中医科,从而中医逐步有了自己的阵地。根据事业需要,他大胆提出创建省中医院,并提出具体组建方案,这一建议得到了省政府和卫生厅领导的重视和采纳。他日夜辛劳,积极组织实施,走遍全省各地,访贤选能,共选聘了72名中医药专家,组成强大阵容,1955年省中医院正式挂牌开诊。开诊的第一天,人民群众欢腾雀跃,就诊患者络绎不绝,充分体现了中医的强大生命力和人民群众对它的信赖。面对此情此景,他欣喜若狂,感慨万千。1958年,省政府指示省卫生厅决定在省中医进修学校和省中医院的基础上成立省中医学院,他领衔受命,首当其冲,以卓越的胆识和才干,经过千辛万苦,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宏伟而艰巨的事业。辽宁中医学院的建立标志着我省中医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他在后来担任辽宁中医学院副院长和顾问期间,为该院进一步发展建设所做的贡献更是有目共睹的。
李玉奇先生志远豁达,通古博今,他酷爱文学,又精通书法。谈吐随风生珠玉,词赋掷地作金声。他清正不阿,一身硬骨。他识才爱才,鄙弃平庸。他虽年过古稀,又丧偶伤神,但仍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宝刀不老。他还在为中医事业奔走呼吁,为全省中医工作出谋划策。他功高德重,深受中医界的敬仰和爱戴。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