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历代名医 > 正文
  • 佘丈仪---医术高明的清代尚书

  • 来源:中医药文化 作者:赵艳 庄乾竹 时间:2012-11-24 15:08:00
  • 核心提示: 余文仪(1687一约l 782),字叔子,号宝岗,清诸暨人。乾隆二年(1 737)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漳州知府、福建按察使、刑部尚书。曾主持续修《台湾府志》,著有(《嘉树堂集》。余文仪是乾隆朝的一位名臣,仕宦四十余年,行事方正,杜

        余文仪(1687一约l 782),字叔子,号宝岗,清诸暨人。乾隆二年(1 737)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漳州知府、福建按察使、刑部尚书。曾主持续修《台湾府志》,著有(《嘉树堂集》。余文仪是乾隆朝的一位名臣,仕宦四十余年,行事方正,杜绝私谒,于刑名尤所慎重。鲜为人知的是,他的医术亦十分高明,这还要从悖妃“假孕”一事说起。

        谆妃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妃子,她于乾隆二十八年入宫,封永常在,时年十七岁,比乾隆帝小三十六岁。乾隆四十年,淳妃在翊坤宫中生下皇十女,即固伦和孝公主,公主是乾隆最宠爱的小女儿,爱屋及乌,乾隆对悖妃也是十分宠幸,但随着时间的转移,悖妃发现皇帝对他的热情渐渐变淡。这时的悖妃很想再生一子,以挽回濒临失去的地位。乾隆四十一年,她竟遂心愿,有“喜”了。

        谆妃有“喜”,乾隆皇帝自然大悦,对她恩宠倍增。可是隔了几个月,悼妃停经之后又见点滴淋沥,似乎是“漏胎”。皇上连忙召太医细为诊疗,倍加护理。太医陈世官、罗衡等人不敢怠慢,使尽平生之学,安宫保胎,扶正固本,但过了三个多月,症状依旧,不见成效。诸位太医面面相觑,没有办法,后来大学士英廉听说了此事,便力荐刑部尚书余文仪为淳妃诊治。

    余尚书不仅满腹经纶,协助皇上治国有方,而且对岐黄方药、诸家医论、妇儿杂症等也很有研究。他详细诊察后,觉得悖妃有孕十分蹊跷,心想悼妃虽然是去年八月有“喜”,也曾见“喜形”,但近来又见点滴淋沥,外形不见明显凸起,内形也未有胎动。而且,淳妃性情凶暴,恃宠而骄,据《 清史稿•列传一 后妃》记载,曾因“气性不好,痛殴婢女,致令情急轻生者”而遭降封,悖妃的脉案亦显示其大小病症多佐疏肝解郁之药,属肝郁体质。身为刑部尚书的余文仪此时心中便明白了一二,但久在宦海沉浮,余尚书深知个中利害,若直言道破机关,恐有身家性命之忧,因此先不声张,只作暗示,说“先按漏胎论治,滋补阴血,疏通肝气,再观后效”。方用四物汤,养血疏肝,安之理之。一个月之后,余文仪复诊淳妃,见其脉象已不见有孕之踪迹,喜形更不像,更断定为假孕无疑,为留余地,启奏皇上道“悖妃之孕,屡用安宫保胎之剂,但经血应时而来,请再观一月,若脉仍不见妊象,喜形消失,则不敢报喜”。又过了一个月,悼妃月经仍按期而至。此时,悼妃假孕一事不言而喻,已成定论。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古代的士大夫与中医学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中不乏在医学方面颇有造诣者,刑部尚书余文仪便是其中之一。余尚书通过仔细观察、认真辨证,并结合淳妃的生平及性格,认识到由于幻想伴随着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导致悖妃出现了类似妊娠反应的一系列症状,不露声色地诊治了悼妃的假孕,不愧为良相兼良医者。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