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陆士谔为清末民初著名小说家,他于191 0年曾撰写了幻想小说 《新中国》,书中描绘了上海在浦东举办大博览会为办博览会,上海建起了浦江大桥、越江隧道、地下电车……随着201 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隆重召开,先人百年的“奇梦”得以实现,他老人家在媒体的宣传下亦广为人知。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祖父还是民国年间蜚声沪上的“上海十大名医”之一,至于他是如何在杏林成名,在中医界有何种种趣闻,则更鲜为人知了。笔者作为陆氏后人,拟作此文,以资怀念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不朽人物。
闻名海内的医学世家
陆士谔(1879-1944)青浦朱家角人,出身于历代名门望族的家庭,但是到陆士谔的祖父稼夫公的时候,陆氏家产几尽毁于兵燹,家道开始中落。陆士谔是长子,下有二弟一妹。为了挑起养家糊口的担子,9岁便师从珠溪名医唐纯斋研习岐黄之术,14岁到上海当学徒,孤身闯荡上海滩,17岁回角里,先后在青浦、松江、上海悬壶行医。陆氏家族中,行医者为数不少。祖父的高伯祖陆伯琨也是一位名医,是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进士,其夫人就是同里(朱家角)清代著名学者王昶的女儿。陆伯琨医术高超,但他不愿当御医,故意从高处坠地,并致腿断。此事祖父在他的《清史演义》中有记载。陆士谔的三个儿子中两个是医生,一个与医沾亲。其长子陆清洁,笔者的父亲,毕业于上海持志大学和上海大学及文生氏高等英文专科学校,17岁到杭州行医,并创办医报
《清洁报》。家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历任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浙江省中医医院院长、上海世界书局医书部主编、全国中医师公会联合会上海办事处主任、神州国医学会上海分会会长、新中国针灸研究社名誉社长等职。他写的《万病验方大全》3册与《医学顾问大全》17册洋洋300万言,已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再版。笔者二哥贞良,退休前是上海南汇区工农兵医院院长。是中西医贯通的主任医生,翻译了不少国外的医学资料。祖父次子陆清廉,字凤翔,1937年3月任中共石家庄市委书记,其妻唐志青是松江名医唐秉泉之女。唐志青是刘邓大军麾下的八路军129师卫生部看护长,在晋冀鲁豫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抢救了无数伤病的革命将士。祖父幼子陆清源,为医生、作家、戏剧家和翻译家。抗日战争时期清源叔与巴金、施蛰存在福建从事出版工作,由于经费短缺,创业十分艰难。当时,有位南洋富商正在为其身患重病的母亲遍请名医,但未见起色,听说陆士谔幼子在福建,就特请陆清源到家诊疗。清源叔在他家住了两个月,富商之母终获康复。富商是位孝子,见老母康复,感激不尽,决定重金酬谢。清源叔坦言目前创业的窘情,于是富商就为他们投资了一家印刷厂,后转为黎民学园(即泉州黎民大学前身),巴金任校长,陆清源是校董,施蛰存任教务主任。回沪后,巴金想在上海办一家出版社,但没有合适的地方,于是就找到陆清源,并租了陆士谔家的西厢房开办平明出版社。清源之妻陈由超也是一位医生,而且还是陆士谔的门徒、上海辞书出版社医学编辑。
蜚声沪上的杏林名医
陆士谔虽自幼学医,但只是遵从父命,泛泛而学。陆士谔21岁与李友琴结婚后,第三、四、六胎均夭折,接着陆士谔之父逝世,年轻的妻子李友琴又因产后风离世。丧子、丧父、丧妻这些接二连三的打击迫使陆士谔发奋立志,潜心学医,后终成沪上一代名医。祖父成为名医,那还是1925年的事。当年陆士谔在四马路(今福州路)昼锦里(山西南路)处的上海图书馆(上海书局)内行医,生意清淡。某日,一广东富商经此,见祖父正为病人诊脉开方,便上前攀谈,发觉祖父深谙医理、见解独到,遂请祖父出诊为其病危之妻诊治。其妻身患痼疾,在虹口一名医处就诊,多年未愈。又经多方诊治仍无望回春,病人骨瘦如柴、气若游丝。祖父诊断开方后说“先服一帖”,这是投石问路,因为药头用得重,祖父心里也有点担忧。回书局后,他用出诊所得请客全书局的人。席间,忽有佣人来报:白天那个富商又来了!
祖父心里有点忐忑:那人的神情怎么样?佣人说:好像蛮开心的。祖父心里的石头这才落了地。那富商说,其妻服药后,泻了好多污血,安然熟睡后,醒来要吃东西了。祖父关照让病人多吃粥。翌日病人吃粥后血也止了。经半个月中药调理,其妻病体康复。富商感激不尽,欲以重金酬谢。祖父表示只要为他做做广告。于是富商在《 申报》刊登广告,鸣谢一月。不料,上文提到的虹口名医见报后甚为恼火,因为宣传祖父的同时也贬低了他的声望,于是欲横加阻拦,并要求停止广告。祖父置之不理。虹口名医准备上诉法庭,要与祖父对簿公堂。打官司前,他先作了摸底调查,不料一摸底却吓了一大跳,原来祖父的胞弟陆守经在美国威斯康新大学学政治,1914年获政治学博士,回国后供职军政界,其时正担任上海市审判厅厅长。虹口名医自知以卵击石,不是对手,只好作罢。一个月后,陆士谔声誉鹊起。后来陆士谔与顾筱岩、石筱山、恽铁樵等成为民国期间蜚声沪上的“上海十大名医”。
卓有成就的医学大家
陆士谔不但是名医,还是著有各类医著40余种的著名的医学家。陆士谔把自己的临床经验与医学知识编写成《士谔医话》《国医新话》《医学南针》等医著传给后辈。他对王孟英、薛生白、叶天士等名医的分散性的或面临失传的医案进行了抢救性的整理,加上评注,编辑成《薛生白医案》《叶天士医案》《叶天士秘方))《王孟英医案》《增注徐洄溪古方新解))等。同时他还带教其子陆清洁编写医书,如《万病验方大全》3册与《医学顾问大全》17册洋洋300万言等。现在,祖父陆士谔所著的医书以及他整理出的当时的王孟英、薛生白、叶天士等名医医案已由各大出版社重新再版,使这些医学知识造福千秋万代,让祖国优秀医学遗产得以传承。
饶有趣味的逸闻轶事
陆士谔当中医,还促成了两对婚姻。其一是他妹妹陆灵素与江南刘三的婚姻。陆灵素名守民、字.恢权、又号繁霜、别署华泾乡姑、黄叶遗孀。陆灵素是南社杰出的女诗人、女才子。受杰出家庭熏陶,灵素自幼机敏好学、喜吟咏、善俚曲、深娴诗体、雅擅词章,被南社社长柳亚子先生誉为“颇娴文采,嗜南北曲”的佼佼者。陆灵素的婚姻还是其长兄陆士谔做的媒,这根红线的另一头是著称于中国民主革命史的革命义士江南刘三。江南刘三名仲和、字季平、号江南,同盟会会员、“南社百杰”之一。1905年4月,在上海“苏报案”中,刘三因仗义营葬《革命军》作者邹容于华泾家乡而闻名天下。刘三嫉恶如仇,对袁世凯部下两江总督端方的罪恶行径深恶痛绝。是年冬,刘三得到情报:端方将于某青楼设宴,刘三便组织费公直等人密谋行刺,不料事泄,为保护革命党人,他先让战友费公直等翻窗逾墙从屋顶上逃生,刘三殿后掩护,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幸被捕。黄炎培当晚即从上海冒雪夜奔20余里赶到华泾,并竭力组织营救。在狱中刘三受尽折磨,半年后出狱,已身患重病,正是祖父陆士谔治愈了刘三的沉疴。与此同时,祖父还为胞妹灵素与江南刘三牵线搭桥,成为这对南社传奇伉俪的月下老人。
其二是他幼子清源与陈由超的婚姻。陈由超出身上海的一户名门望族的家庭,其母亲接连生了四个女儿,陈家渴盼能生个儿子以传宗接代。当其母怀第五胎时,便请陆士谔诊脉开方,希望通过中药调理来实现阴阳转换。结果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果真迎来了弄璋之喜。陈家把陆士谔奉为神灵,在庆贺香火得续的同时,欣然将“四小姐”陈由超嫁给了陆清源,并拜陆士谔为师习医。这些逸闻轶事为祖父陆士谔更增添了几许传奇的色彩。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