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肱(约11—12世纪间)字翼中,号无求予,浙江吴兴人,人称朱奉议,政和四年(lll4年),被召为医药博士。
朱肱精研《伤寒论》达数十年,为当时著名的伤寒学家,著有《类证活人书》。该书分析综合张仲景之辨证论治,设为问答,以经证经,使仲景散乱之书而能提纲挈领,有条有理,读者易于领略。
从经络辨病位。朱肱认为《伤寒论》所说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为病,是足三阴、三阳经络为病,并因此六条经络的循行及生理特点来解释伤寒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传变及转归机理,首创伤寒传足不传手说,并以经络论三阴三阳,其实质是力图阐明伤寒病证的定位问题。他在比较正确认识六经病机的基础上,提出辨识六经为病的证候指征,并设问答六题,补充了六经的脉候。这些论述对后世立六经“提纲证”有很大的启发。
脉证合参辨病性。朱肱在分经辨证以定病位的同时,又十分重视病证的定性问题。他强调表里虚实阴阳是伤寒辨证的大纲,尤以阴阳两纲最为重要。在具体辨别病性时,朱肱主张必须脉证合参,并明确指出了各种脉证一般的阴阳表里性质。他还将常见的主要脉象,按阴阳表里进行分类,他的这种分类竟成为后世论脉分纲领的先驱。
类证分析是他研究伤寒的又一特点。他对发热、头痛、喘、呕……等证候进行了归纳分析,说明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病机和治法。如头疼一证,太阳证头疼宜麻黄汤、桂枝汤等,少阳头疼小柴胡汤主之,阳明证头疼宜调胃承气汤,厥阴头疼吴茱萸汤主之。可见朱肱既重于辨病,尤精于辨证。
论方药加减并补《伤寒论》之不足。朱肱研究《伤寒论》的又一个创见,是他别开生面的以方类证,详述方药的加减之法。他主张遣方用药应方证相合,将药合病,灵活加减,不可执方疗病,并主要着眼病机增损方药,这是其高人一筹之处。朱肱深感《伤寒论》所载证多药少,因此他选录方剂100余首,补而备之,大大丰富了伤寒方药的内容,其所补充的方剂对后人有深刻的影响。他对阴毒伤寒的很多阐发,均是仲景所未备。
通过朱肱对《伤寒论》内容的充实和发展,无论是研究阴寒证或研究温热病的医家,都受到很大启发。朱肱为发展仲景学说作出了一定贡献。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