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历代名医 > 正文
  • 记全国名老中医胡希恕教授

  • 来源:上海中医药报 作者: 时间:2012-11-05 09:11:00
  • 核心提示: 【医家简介】胡希恕(1898-1984),又名胡禧绪, 辽宁省 沈阳市人,北京中医学院内科 学教授,曾任附属东直门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

    胡希恕教授青年时期曾拜清末

          【医家简介】胡希恕(1898-1984),又名胡禧绪, 辽宁省 沈阳市人,北京中医学院内科 学教授,曾任附属东直门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
             
        胡希恕教授青年时期曾拜清末进士、名医王祥徵先生为师学习中医。王祥徵先生讲《伤寒论》脱离脏腑,并主张结合近代科学。要继承,更要弘扬,推崇唐容JI『、陈修园等人的学术观点。1919年,胡希恕教授考入北京通才商业专门学校(北京交通大学前身)学习。课余时间,常与人诊病,疗效卓著,但未想到行医。大学毕业后,他曾在辽宁多所中学任英文教师。1928年至1935年他曾担任哈尔滨市电业公司会计殷股长、特别市市政局事业股股长、市政公署营业股股长。日本侵略中国,他拒绝为日本人服务,于1936年搬至北京,开始悬壶行医。解放初期,他曾约陈慎吾、谢海洲老中医共同办学,传授中医学术,自己主编教材.系统教授《伤寒论》、《全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受王祥微先生影响,胡希恕教授讲授《伤寒论》不用脏腑理论,同时通过对《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原文的研究,并参阅中外中医文献,提出了《伤寒论》六经非《内经》经络概念,而是来自八纲的独特概念。受巴甫洛夫神经反应学说影响,胡希恕教授提出“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质,是在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   基础上,而适应整体的、讲求一般疾病的通治方法。”1958年,胡希恕教授调入中医学院任内  科教授、附属东直门 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期。期间,胡希恕教授忙于诊务和教学,名声大噪。 暮年,胡希恕教授仍孜孜不倦地教学、讲座,指  导留学生考察团。                  
        胡希恕教授一生研究仲景学说,有着独特的见解,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20世纪60年代,他所做的《伤寒的六经论 治与八纲的 关系》告,《人民日报》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   “历代医家缺乏论述的难题”日本中医界也称   赞胡希恕是“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胡希恕先生一生治学严谨,只在《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和《北京中医》发表过文章。其学 术传人冯世纶教授系统整理了胡希 恕先生 的 部分学术思想,出版了《中国汤液经方》、《解读张仲景医学》、《胡希恕病位类方解》、《胡希恕讲金匮要略》等。            
        胡希恕学术思想已经成为 目前经方界的一    面旗帜,其学说易学易用,验 之于临 床,疗效突 出,在国内及国际中医界都拥有巨大的影 响力。 
    审证选方疗肺炎
        1.病因病邪不必究症状点滴必细求
        从西医病理看,西医依据x线和血液、痰液检查及培养,可知肺炎是细菌或病毒或立克次体或支原体感染,这是由肉眼及通过实验室检查而定。而中医形成于千百年前的远古时代,科学还不发达,没有精良的器械可依,只是由变化多端的症状反映上探求疾病发展规律,在长久的年代里和众多患病人体上,历经千万次的反复观察、反复实践、反复总结,才产生了辨证论治方法。
        不论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还是后世的脏腑辨证,都是通过症状特点来辨证。对于何种病因病邪致病,不可能具体得知。叶天士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在论述热病上,强调温热之邪所出现的特点,有他独到之处。但后世一些人一见热病便认为是风温之邪所致,甚至有的人一见肺炎就与风温划等号,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必然造成辨证错误及治疗不当。在《伤寒论》中,温病也是表证的一种,是在表的阳性证候,实际是太阳病的一个类型。太阳病有如下三个类型:中风,凡太阳病,若发热、自汗出、恶风、脉缓者;伤寒,凡太阳病,无论发热与否,若无汗、身痛、腰痛、骨节痛疼、脉紧者;温病,凡太阳病,若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与阳明病外证同)。也就是说肺炎有表证时,可表现为中风,可表现为伤寒,也可表现为温病,不只限于温病。这在指导辨证和治疗上是很重要的。
        近代有了抗生素,一些人认为一诊断肺炎就用抗生素治疗,如再加用对症的中药以所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就更万无一失。而临床实践远非如此,有许多肺炎患者,经这种所谓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往往不如人意,有的高烧不退、有的咳嗽连绵、有的纳差恶心,炎症没有控制却变症蜂起。殊不知肺炎有细菌引起者,也有病毒引起者,还有支原体、衣原体等引起者。抗生素并不能包治所有肺炎,且渐渐产生副 作用,使肺炎变症此起彼伏,不少病人不得不求助于中医,而中医治疗不是靠什么秘密武器、秘方,而主要靠审证仔细、辨证正确、方药对证。有时一个症状可能是辨证的关键,一个症状的疏漏,就有可能造成辨证的失误。肺炎是急性病更要求辨证要准、用药要对,这样才能显示中医治疗肺炎的疗效和特点。
        2.一方一法不可信辨证选方必遵守
    一老妇患肺炎,住院治疗一周余不效,经胡希恕先生会诊两次而愈。其亲属为军医,登门感谢,并问胡先生用了什么秘方,胡先生笑曰:“哪里有什么秘方,用的是老祖宗用了几干年的草根树皮。这不是全写在上面呢!”一边说一边随手指了指《伤寒论》那本书。那位军医看到《伤寒论》,顿时望而起敬,翻阅该书并问道:“我 可以学吗?”胡先生答曰:“当然可以!”自此,该军医自学中医,并常登门求教,不久便能用中药洽疗肺炎,而且也能用中药治疗各种急慢性病。
    应该军医的请求,胡希恕先生专述了肺炎的证治规律。胡先生首先讲了中医与西医治病的不同,西医是针对病因治疗,肺炎是细菌感染,用对细菌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则疗效肯定。但有的肺炎不能明确是何种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用抗菌素治疗就带有盲目性,故临床上治疗无效者,为数也不少。中医是依据症状特点来治病,症状是病邪与正气相争在人体的反映,分析症状所得出的证,是中医治疗处方的依据。依证处方用药是中医的主要实践过程,经过几代、几十代、几年几百年乃至几干年的反复实践,终于总结出了有效的辨证论治规律和有效方药。古代的《伊尹汤液经》、《伤寒论》等是主要成书之一,其主要内容就是讲辨证与处方用药。

        中医古代没有肺炎这一病名,但类似病症是有的,如发热、咳嗽等,中医治疗肺炎不是用一方-一药,而是根据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症状来用药。胡先生认为,肺炎因人体质的不同和感邪的不同,在各个时期的症状也就不同,所见方证也就更多。不但可见到麻杏石甘汤、白虎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射干麻黄汤等三阳方证,而且还可见到麻黄附子细辛汤、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三阴方证。临床实践中必须心中有数,对肺炎患者出现的各种方证,能及时适证用药,才能真正做到用中药治好肺炎。

        痰瘀为纲治哮喘

        1.治哮喘不用麻黄却独崇大柴胡汤

        胡希恕先生曾诊疗一位久治不愈的哮喘患者,处方中既无补肾纳气的白果、五味子、肉桂、山萸肉、熟地等,亦无宣肺定喘的杏仁、麻黄,而用了大柴胡汤加味,有人问之:“治喘为何不用麻黄?”胡先生答日:“因无麻黄证。”又问:“何为 麻黄证?”胡先生笑而答日:?这不是一句话能讲清楚的,待有时间再详细讲吧。”
    从六经辨证来看,哮喘常表现为太阳病或少阳病,尤以太阳少阳并病、少阳阳明并病和三阳并病最为多见,而且实证居多。中医所说的哮喘,一般多是指临床上的一个症状,以邪气实多见。有人观察了哮喘患者,除了给对证的方药外,同时采用了控制饮食、通腑涤肠等方法以消里实,使临床治愈率从20%~30%提高到70%~80%。元代的朱丹溪提出:“哮主于痰。”明代的张景岳提出:“喘有宿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亦名哮喘。”都在说哮喘以实证多见。又据患者平时无咳喘、吐痰、头痛、身疼等症,知不在太阳;哮喘发作时有胸满、胁痛、汗出、咽干、便干等,多属少阳阳明合病;又据哮喘多发于夜晚,发作时及不发作时皆无咯痰,可排除痰饮为患,引起此类哮喘的主要原因当属瘀血阻滞。因此,此类哮喘多呈现少阳阳明合病兼挟瘀血,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这便是胡先生在治疗哮喘时,往往不用麻黄,而常用大柴胡汤加减的主要原因。必须强调一下,不是对所有的哮喘都不用麻黄.当病证在太阳有麻黄的适应证时也必用麻黄,这里仍是强调必须辨方证。

        2.哮喘病发虽在肺  痰饮瘀血为主因  元代的朱丹溪提出“哮主于痰”,明确指出了痰阻气机,肺气不降是哮喘的主要病因病机,后世在这点上认识颇为一致。明代张景岳提出的“喘有 宿根”这一观点也为后世所接受。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哮喘患者在非发作期或长期发作后出现了一些虚损现象,可以说是久病伤肾,有的人就把此当作形成哮喘的根本,这是很片面的。《证治准绳》有言:“其元耗损,喘生于肾气上奔。”多是指肺气肿之属的气短喘息,少见于喉中有痰鸣的哮喘。肾气上奔的哮喘,从理论上讲是有道理的,应予注意,但临 床上这种哮喘是少见的,如果过于强调这一理论,就会造成对哮喘的成因及治疗的偏差。哮喘以实证多见,也要注意虚证哮喘的存在。一般认为,实证哮喘之“宿根”多是指痰饮实邪,胡希恕先生通过长期临 床观察、实践,认为瘀血是引起哮喘的重要因素之一。历代医家尚未明确提出瘀血能致哮喘,但《内经》有过类似的描述。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日:“肝脉搏坚而长… •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有似因瘀血在胸胁引发喘证之论。
        现代病理研究也说明,在慢性气管炎(包括哮喘性支气管炎)末稍细支气管及肺泡间隔的。超微结构,可看到小血管内有血栓形成。与中医的肺有瘀血、血在胁下是相吻合的。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临床上用活血祛瘀的方法治疗哮喘多有良效。近代临床报道用地龙、瓦松、蛞蝓等治疗哮喘收到明显的疗效。这些单昧药具有解痉、抗过敏作用,从中医药性来分析,这些药物都有活血祛瘀的作用,从而也可说明哮喘病人有瘀血里实的存在。

        基于以上说明,胡希恕先生认为,哮喘的主因是痰饮、瘀血(所谓宿根),诱因是外感、伤食、物理、化学、七情等其他刺激。即当外邪侵袭人体及外在或内在的因素刺激人体后,与体内的痰饮、瘀血相互搏结,阻塞肺气,使肺气上逆而产生哮喘。这就是外邪引动内邪,也即外因引动内因而发病。当然也有单是瘀血,或单是痰,饮阻肺而发病的情况。认识到这一病因病理,对于指导辨证治疗有重要意义。因此,以痰饮、瘀血为纲,则哮喘证治了如指掌。

      宗古析论肝之病  

        胡希恕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曾治疗了大量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并多次做学术报告。他治疗肝炎、肝硬变的特点:第一,不是用一方统治一病,而是据症状特点辨方证,用相应的方药治疗。第二,多用经方治疗。胡先生所用经方很多,其论治经验丰富多’彩,其论治主要经验可以概括为三大法:急性黄疸型肝炎以利湿、清热、疏肝为大法;无黄疸型慢性肝炎以疏肝、祛瘀、和胃为大法;肝硬变、肝腹水以益气、淡渗、祛瘀为大法。

    找中医看病的肝炎患者中,更多的是无黄疸型肝炎,其中也有急性肝炎,但多数则为慢性患者,其病程长,病情多变,治疗起来颇费心神。《枢.五邪》篇有“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对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挈”的记载,颇似对无黄疸型肝炎的证治论述。胡希恕先生治肝炎,即宗其义,确有良验。胡先生译释这段论述认为,前段是述其证,后段是论其治。肝炎患者多有肝脾肿大则胁中痛,肝区在右,本应右胁痛,剧则涉及于脾,故两胁中痛。寒中,即胃中寒,因肝病传脾,胃不和而寒停于中。恶血,即瘀血。恶血在内者,肝藏血而喜于中。恶血,即瘀血。恶血在内者,肝藏血而喜疏泄,肝病气郁,血液凝滞,因致恶血在内。行善掣节者,谓下肢酸软,行动则觉关节牵掣不利,由气滞血瘀所致。时脚肿者,由于胃虚有寒,不能制水。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者,谓刺行间穴,用泻法以疏肝。补三里以温胃中者,谓刺足三里穴,用补法以温胃中寒。取血脉以散恶血者,得以针刺放血以散瘀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者,谓放耳间静脉血以治行则掣节。此原是论述有关针灸的治疗大法,但其理也很近于内科的证治。

        基于以上论述,结合临床观察,慢性无黄疸型肝炎病的形成,多为气郁而瘀,治疗既宜疏肝又须祛瘀。胃为生之本,肝病每使胃不和,治宜和之,和者当重视其胃气,不可使胃气有伤。胃气衰者,病必不除,胃气败则死。。因此,疏肝、   祛瘀、和胃三者,为治慢性肝炎的原则大法。不过胡先生特别强调,具体证治还须细辨方证,他一再指出,方证者,方药的适应证,此本出自仲景书,为用经方的准则。论中有桂枝汤证、柴胡汤证,柴胡汤证中又有小柴胡汤方证、大柴胡汤方证、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等,这些柴胡汤方证均有疏肝作用,然各有一定的适应证,如使用正确则得效 益彰,如果用得其反,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治疗肝炎,必须依据症状辨方证,然后选用适应的方药,才能治好肝炎。

        胡希恕先生曾治一26岁女患者,该患者自1976年4月起肝功一直不正常,经中西药治疗不见好转,后在门诊以清热利湿、活血解毒法治疗半年多亦未见效。1979年5月18日在胡先生处初诊,查肝功:TTT8单位,TFT(++),GPT766单位(正常值100),HBsAgl:32。主要症状见下肢酸软,右胁痛疼,恶心,嗳气,纳差,夜间肠鸣,月经前期,舌苔薄微黄,脉弦细。证属肝郁血虚,水饮停滞。治以疏肝理气,养血利水,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柴胡六钱,黄芩三钱,生牡蛎三钱,天花粉四钱,桂枝三钱,干姜二钱,白芍三钱,川芎三钱,王不留行三钱,丹参一两,茵陈蒿八钱,茯苓五钱,苍术二钱,炙甘草三钱。上药服三剂,因出现尿频、尿痛、尿急,改服猪苓汤加生苡仁三剂,症除。又因恶心腹胀,大便溏等,改服小柴胡汤合茯苓饮六剂,恶心腹胀消失,大便转常,再投与初诊时原方加减,服用二月。12月17日查肝功正常,HBsAgl:16。

        胡希恕先生诊治肝炎疗效显著,其经验和学术思想也多次刊登于报刊、杂志,为后学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
        (根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胡希恕》整理)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