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知机变旨意多,补益政破费琢磨。不明病势千头绪,世人妄言在谐和。
【译释】
精研医道,阐发医学多种旨意。
宜补宜攻,临证应用颇费。
临证时刻,病情常有千般头绪。
不能厘清,世人妄言和为圣度。
【简介】
张从正(1156~1228年),字子和,自号戴人,是金元四大医家攻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我国古代卓越的中医临床家、理论革新家和中医教育学家。
张从正上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之学,融汇《干金方》、《本事方》之论,近承刘完素火热之说,总结了公元十一世纪以前中医攻邪疗法之成就,自成攻邪学派,倡“邪去正安”,主张汗、吐、下三法为治。其学术思想的产生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长期的临床实践具有密切的关系。
张从正生活的年代,儒家学说处于伦理道德的统治地位,人们思想意识固执僵化,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医药界崇尚古方、推崇成药、喜用温补,富者穷其私欲,朝夕服饵。金世宗开创了鼓励创新,推贤荐能,活跃学术气氛的局面。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医家多各立己见,创新立说,张从正顺应时代潮流,独树一帜,认为“惟庸工之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皆日平稳,误人而不见其迹”,提出了著名的“祛邪”学说。
长期的临床实践也是张从正祛邪学说形成的基础。张从正自谓:“余立于医四十余岁……识练日久,因经识病,然后不惑。”对许多疾病“屡用汗、吐、下三法,岁治随愈”。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他总结出这些疾病的病因、病机多与火热有关,因而在对疾病的认识上,将邪气放于首要位置。在他的著名论著《儒门事亲》中,他提出:“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由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这就是他论病首重邪气的著名观点。
除了著名的攻邪理论,张从正还是一位中医的心理治疗大师,他注意到临床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心理有关。他继承发展了《黄帝内经》以“七情内伤”理论为核心的中医心身医学思想,将其提倡的汗、吐、下三法广泛地运用于中医心身病症的治疗,在应用古代心理疗法治疗中医心身疾病方面亦多有创意。《儒门事亲》中有大量的心理学探讨与心理治疗医案,他的《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论》更是一篇心理治疗学的专著。
张从正还娴熟于刺络泄血法,体现了他“攻破”、“祛邪”的思想。统计结果显示,《儒门事亲》中刺血疗法的常治病症及其症次为:目疾22、肿疾16(包括目肿及外科病症的局部肿胀)、热疾5、头疾5、痒疾5。其刺血疗法常治头面五官症、外科病症以及热性病症,这与历代其他医家是一致的。
在前人理论与临床的启示下,张从正纠正时弊,提出攻邪祛病的理论,为中医的治疗学充实了内容,成为独具风格的名医,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事越的贡献,至今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深入研究。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