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历代名医 > 正文
  • 吴夲:从民间医到闽台地方保护神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时间:2009-05-04 16:15:00
  • 核心提示:  吴夲(音tao)字华基,号云冲(公元979年~1036年),北宋泉州府白谯(今属漳州龙海市)村人。北宋时期闽南著名民间医生。  吴夲自幼颖悟好学,因“其父母患恶疾,乏资就医”,他四处访师学道,寻方求药,立志以医药普济世人。因

      吴夲(音tao)字华基,号云冲(公元979年~1036年),北宋泉州府白谯(今属漳州龙海市)村人。北宋时期闽南著名民间医生。

      吴夲自幼颖悟好学,因“其父母患恶疾,乏资就医”,他四处访师学道,寻方求药,立志以医药普济世人。因为他是土生土长的闽南人,熟悉闽南地区地理气候和民间习俗,对于本地区域季节性疾病和地方常见病等,擅于运用地方本草入药治病,并精通针灸之术,针药并进,“虽沉疴奇症亦就痊愈”,深得病家信顿。尤其可贵的是他对求医者“无问贵贱,悉为视疗”的高尚医德深受乡人赞颂。据《同安县志》载,他一生“以医名天下,以济人救物为念,而义不取人一钱。”

      宋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泉州一带瘟疫猖獗。他奔走四方,救死扶伤,活人无数,备受泉州郡人敬仰爱戴。《泉州府志》(卷65《方外》篇)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关于他的行迹,说他“不茹荤,不受室。业医,济人无贵贱,按病受药,如矢破的。”他的医术颇富传奇色彩,“或吸气嘘水以饮,虽奇疾沉疴立愈。”闽台民间中,流传着他曾以“青竹代骨”、“晨露为药”治愈很多骨伤科和内、外、妇,儿科诸多疑难病症。甚至流传很多美丽的民间传说,如“丝线通脉”等等。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五月初二,吴夲因上山采药,不慎落崖身亡,终年58岁。

      厦、漳、泉“闽南金三角”一带父老为了纪念这位生为名医死为神医的“大道真人”,便在他生前行医之所,修宫建庙以祀之。现存规模壮观、金碧辉煌宫殿式的有厦门海沧“青礁慈济宫”、龙海角美祖庙“白谯慈济宫”以及台南学甲慈济宫。

      明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年)漳泉先民随郑成功跨海复台,其神象香火恭祀舰船上,以佑风浪。闽台民众尊称他为“吴真人”,俗称“大道公”,历代褒封为“保生大帝”,与“海神妈祖”并尊为“海峡保护神”。作为台湾开基古祖神,现存于宝岛的“保生大帝”慈济宫多达337座。

      每逢农历三月十五吴夲生辰纪念日,台胞聚集于台南学甲慈济宫前举行清醮大典,隔海遥祭,以示不忘故土祖典。盛典延续至今已300余年,从未间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泉州塗山街的“花桥慈济宫”,以其百余年来坚持施医赠药特色弘扬吴夲仁术医德,至今声名远播海内外。

      闽南侨乡素有“佛国”之称誉,且有施医赠药之传统习俗。海外归侨每以名贵药品作为见面之礼馈赠亲朋好友;乡人也多以家乡地道中药材作为回报。这一习俗千百余年袭习相沿,遗风犹存。

      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泉州花桥慈济宫创办“泉郡施药局”,以施医赠药为主,兼办施棺、“度岁”(年关救济)、“平粜”(赈灾)等慈善公益。该处曾相继易名为“泉州善举公所”、“泉州花桥爱国赠药处”,现名为“泉州花桥赠药处义诊所”,为遵循吴夲遗志而于此赠药施医,至今已历131个春秋。

      它的捐助者中有马、菲、新等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以及佛教界、道教界等善信人士。他们通过该处普施患者、病家药物,捐款寄药,常年不断,以支持义诊赠药。该处常年备药近200种,其中有羚羊角、犀角、牛黄、肉桂等名贵药材。自行遵古炮制各种丹膏丸散,还根据民间验方、秘方,自制各种地方性的中草药制剂,免费施赠。每年各地求医求药者,达2万余人次。福建省中医界名医,诸如蔡友敬、留章杰、李炳坤、林扶东等均曾在该处任义诊医师。海内外各地凡有来信问药求医者,义诊所医师均做到有问必答,有药必寄。施医赠药范围不仅在闽南泉州城乡一带,还远及江、浙、湖、广等外省和边远偏僻山乡。

      闽台“吴夲崇拜”是两岸道教与医学文化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吴夲生为名医,死为神医,乃至升格为“保生大帝”。

      一个民间医生,从人到成为闽台地方保护神,这在中国医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闽台医史、闽台关系史和民俗史上均有着不可忽略的地位。作为同根同俗的民族文化现象,共同的信仰凝聚了两岸民间交往桥梁的精神基石。

      1989年4月间,海峡两岸学者首次聚首厦门,隆重纪念闽台共崇的北宋名医吴夲诞辰1010周年,并举行“道教与医学文化学术讨论会”。会后,两岸学者分别在两岸三地成立“吴真人学术研究会”,先后在厦门、泉州、东山等地召开五届“吴真人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专著及会刊达10余种。在闽台医史层面进行了广泛深入和多层次的交流,加深了闽台同根同俗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每年均有上千名台胞组团前来进香朝拜,或到庙求医问药。在两岸专家学者以及信众共同努力慷慨捐资下,厦门、漳州、泉州三地“慈济宫”经过重修兴建,如今修葺一新。

      经国台办批准,今年“第四届海峽两岸保生慈济文化节”于4月17~19日在厦门海沧青礁慈济宫举行,有6000多名海内外嘉宾共襄盛会。其中来自台湾嘉宾1800多人。与前三届 “保生慈济文化节”比较,本届文化节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拓展和提升。其中,保生慈济文化已列为福建省“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首批保护项目。这意味着“保生慈济文化节”已升格为区域性对台交流平台。本届文化节围绕闽台文化、保生慈济和闽台中医药文化交流举办了相关展览及研讨会等15项活动;此外,吴伯雄、胡志强、连战、宋楚瑜、萧万长等台湾知名人士书画书法作品100余件,也首次在海沧“保生慈济文化节”展出。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