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修园(1753~1823年),清代医家,福建长乐县人。自幼资质聪慧,既学经史,又承家传习医。因给京都要员治病每获显效,誉满北京。文华殿大学士和坤,诱以太医院使,他托病推辞返回故乡。不久,在福州清源书院讲学。1801年起,先后担任河北省磁、威、枣等县知县,后升任知州、代知府等职,为官清廉勤政,关心庶民疾苦,公事之余,一面为人治病,一面编写医学普及读物。
陈修园的著作颇多,由后人辑成《陈修园医书十六种》,即:《灵素节要浅注》12卷、《神农本草经读》、《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景岳新方砭》、《女科要旨》、《伤寒论浅注》各4卷、《时方歌括》、《伤寒真方歌括》、《长沙方歌括》各2卷、《医学实在易》、《金匮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各6卷、《金匮要略浅注》lO卷、《医学从众录》3卷、《十药神书注解》,林则徐曾为之写序。陈氏医书十六种,是一套中医自学丛书和医学教科书。这些著作内容广泛,涉及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通常以此书授徒或自学成材者,委实不少,深受学医者的欢迎。
陈修园有一个非常可贵的思想,即行医著书都是为了拯世救民。他撰写《时方歌括》据说是因那年夏天发大水,“修园奉檄谌灾桓山,以劳成疾几殆,诸医无能为力。适夜半神识稍清,自拟方药,一剂知,二剂已。时温疟流行,误于医药者甚多,修园心甚悯之,于公余采集时方108首,韵为歌括”。这些歌括被当时医家推广应用,诸多病民得到拯治。陈修园既勤于著述医书,又严肃认真,反复修改,甚奎临终前还口授其子修改霍乱、吐泻两文。他著书立足于普及,主张“深入浅出,由博返约”,所以著怍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明白通晓,使用方便,疗效明显,很受劳动人民喜爱,并导以流传。
但陈修园过于尊经,偏于保守,对金元以后的医学成就肯定得不够,与驰名能喻嘉言、徐灵胎形成了清代守旧派三个代表人物。他在撰写《景岳新方砭》,对张景岳《新方八陈》所载方剂和理论进行抨击,反对注重温补学说,对纠正当时滥用温补方剂的倾向有积极意义。只是言词过激,未免失之于偏执。特别是批评李时珍《本草纲目》,未能虚心吸取温病学派之所长,对其本人及其普及医学工作,都是一种损失。
陈修园虽然出身医家,但家境贫寒。中晚年为政仍不忘拯世救民,尽管存在尊经崇古的思想,但编辑了大量医学普及读物,成为清代一名医学普及大家。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