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历代名医 > 正文
  • 品学兼优话吴谦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时间:2008-10-20 07:47:06
  • 核心提示: 吴谦字六吉,清代著名医家,生活于康乾时期,安徽歙县人氏,与张璐、喻昌并称为清初三大名医之一。清朝乾隆年间,吴谦为宫廷御医,1736年以后任太医院判(太医院副院长、官阶正五品)。由于吴谦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受到朝廷上下广

       吴谦字六吉,清代著名医家,生活于康乾时期,安徽歙县人氏,与张璐、喻昌并称为清初三大名医之一。清朝乾隆年间,吴谦为宫廷御医,1736年以后任太医院判(太医院副院长、官阶正五品)。由于吴谦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受到朝廷上下广泛赞誉,加之又屡屡治愈皇亲国戚们的顽疾,乾隆皇帝对其十分的赏识和器重。乾隆帝曾经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吴谦品学兼优,非同凡医,尔等皆当亲敬之。吴谦博学多才,临床经验丰富,德艺双馨。他一贯谦虚好学,熟读古今医籍,善于总结经验。相传吴谦早年行医曾遇一骨折病人,由于久治不愈,吴谦深感歉疚。后来吴谦听说一位民间医生治愈了其疾,便不辞劳累,几次翻山越岭步行五十多里地去登门求教,学习治疾的技艺。一般来说,医疗技艺是不外传的,但吴谦

    的谦逊与好学感动了那位山间医生,于是授之于整骨手法及药方。此后,吴谦受到启发,又先后师事十多位民间医生,博采各家之长,从而练就了自己娴熟的技法,为他后来进入太医院及主持编纂《医宗金鉴》大型系列丛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乾隆元年(1736),清高宗亲政。这个时期,城市手工业中已经有资本立义的萌芽,社会生活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与内容,虽仍有抱残守阙之人,但大多医家能继承创新,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尤其大批知识分子弃儒从医,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于是,清政府为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下昭编纂医籍,称此乃万世寿民公事。乾隆四年(1739)11月17,下谕旨“尔等衙门该修医书,以正医学,要求太医院组织编写一部大型综合性医书。太医院使(院长)钱斗保等接旨后,召集太医院医官们商讨研究,组织搭

    建编写班子,拟定执行办法。同时上奏要求将皇宫珍藏的所有医学书籍全部交于太医院整理,并通令全国征集各地家藏的医书和民间验方。方案上呈后经乾隆皇帝批准并钦定吴谦与同宦刘裕择为医书总修官(主编),开始整理编辑医学类丛书。根据编写计划,吴谦等分门聚类,删其驳杂,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未备”(卷首奏疏),采取历代各家论述之长,系统加以整理,前后历时三年时间,于乾隆七年(1742)将医书编写完成,乾隆皇帝亲自为该书赐名为《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全书包括医学各科共十五种,九十卷。书的内容丰富完备,叙述系统扼要,议论精确,有叙说、有图谱、有验方、有议论,便于学者记诵,力求学以致用,为内、外、妇、儿、眼、伤、针灸各科之完备的巨著,集我国古代医籍文献之大成。其中《订正伤寒论注》十七卷和《订正金匮要略注》八卷为吴谦亲自编注。他在深入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基础上,参阅了乾隆以前上自三皇下至当朝20余位著名医家的论述和心法要诀,自为删定,修正错误,详审注释,以歌诀的体裁概括疾病诸证的辨证论治理论,切于实际,

      又易学易用,且阐发了原文的深奥意义,是研究《伤寒》和《金匮》的经典著作之一。

      故清代著名医家徐灵胎评价《医宗金鉴》此书条理清楚,议论平和,熟读是书,足

      以名世。

        《医宗金鉴》于1742年一经刊行,深受当世与后代中医界的重视,盛赞此书“酌古以准今,芟繁而摘要,古今医学之书,此其集大成矣。清廷曾将此书作为太医院的必修教材,俞慎初在《中国医学简史》中赞扬《医宗金鉴》为一部很好的入门书,200年来一直沿用,至今还是医者必备的重要参考文献。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