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历史的中医 学中,灸治的历史悠久并有相当的地位。孟子曾经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说,患了七年之久的慢性顽固疾病,选用三年的艾就可治好。这里的艾,就是指用艾叶灸治。据史料记载,在我国第一个用艾灸治病的人,为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的妻子——鲍姑。
据《云笈七笺》记载,鲍姑是河南陈留县人,名潜光,官宦家庭出身。自幼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医药之学,精通针法,是我国第一位从事艾灸的医家。后来和葛洪在广东罗浮山炼丹行医,其足迹遍及广州、惠阳、博罗等地。她治赘疣最为得心应手,具体医治方法是采用越秀山脚下产的红脚艾,制成艾绒条,用火点燃,在赘疣上熏,不久,赘疣便全部脱落。这些在《鲍姑祠记》中有所记述:“鲍姑用越岗天然之艾,以灸人身赘疣,一灼即消除无有,历年久而所惠多。”由于鲍姑医术高超,深受当地群众爱戴,至今在广州越秀山麓三元宫里,还设有鲍姑殿和她的塑像,并留有楹联两副:“妙手回春虬隐山房传医术,就地取材红艾古井出奇方”;“仙迹在罗浮遗履燕翱传史话,医名播南海越岗井艾永留芳”。
其实,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灸治法不仅能治病,而且能温阳培元,增强体质,有防病保健之功。据我国医学史料记载,唐朝药王孙思邈常用艾叶温灸足三里穴,寿及101岁。《针灸集成》中记载,广西有一人,“少时多病,遇一异人,教令每岁灸脐中,自后康健,竟年逾百岁而甚健壮”。这一保健方法还传至日本。日本《文库名家漫笔》里说,元保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