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医世家到博士团队——记一个渊源于宋朝的新安名医世家及其传人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牛淑平 时间:2007-03-03 16:04:10
核心提示:一、远承宋朝张世医,定潭一帖代代传 安徽南部黄山脚下属徽州地区,古称新安。新安张姓是唐末宋初时迁入徽州的大姓之一。迁徽的姓族,最先大多集中于州府、县城及周边村镇,以后子孙向四方辐射。张姓迁歙始祖因避黄巢起义
一、远承宋朝张世医,定潭一帖代代传
安徽南部黄山脚下属徽州地区,古称新安。新安张姓是唐末宋初时迁入徽州的大姓之一。迁徽的姓族,最先大多集中于州府、县城及周边村镇,以后子孙向四方辐射。张姓迁歙始祖因避黄巢起义之乱,从北方迁徙至歙县篁墩定居。北宋嘉佑、崇宁年间,新安张姓出了一个名医叫张扩(1056~1104),医技高超,名噪江浙及京城洛阳,尤以疗治伤寒见长。据《徽州府志》等载:张扩曾师事于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989~1052)之子范忠宣(纯仁),“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名言出自范氏。张扩传医术给自己的弟弟张挥,张挥又传其子张彦仁,张彦仁传子张杲,代代相传,形成了目前已知最早的新安家族链世医。张氏所著《医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医史传记著作,更是第一部流传至朝鲜、日本的新安医学著作。除《医说》外,张氏尚著有《医流论》、《伤寒彻要》、《秘方奥旨》等书,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对张氏家族世医的发展,更在新安医学史上乃至在整个中医学术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张姓子孙繁衍于歙县周边各地,历代也出过一些名医,而影响较大者当数离歙县县城不远的定潭村“张一帖”世医。得“张一帖”之名的是明代名医张守仁(1550~1598年),据史料介绍,守仁公曾有机缘得到一位扮为乞丐的“异人”亲授医技秘方。守仁在继承家学基础上,精研《内经》等经典,结合“异人”所授之术,穷究医理,曾研究出一种粉状“末药”,由18味药组成,号“十八罗汉”,疗效神奇。因对诸多内科疑难重症、杂病往往一贴即愈,效如桴鼓,加上良好的医德医风,四方民众始誉之为“张一帖”。自此代代相传。至今定潭仍有“世传张一帖诊所”服务于民,而周边民间至今广为流传的“赶定潭”一语,就是形容当时病患自四方云集定潭张门的景象。著名经学家吴承仕先生之痼疾经张一贴十三代传人张根桂治愈后,曾书联相赠:“术著岐黄三世业,心涵雨露万家春”。2002年,日本中医学会组团专门寻访了新安“张一帖”世家,并以“张一帖”家族为新安医学流派的个例典范,在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中医临床》杂志重点介绍了“张一帖家系”。
二、孝女挑战陈规承家传,济仁伉俪桃李满天下
张一贴世医传至民国时期的张根桂已是第十三代。然而,在旧社会,家传技术多传子不传女。根桂公原有一子二女,后膝下惟一的儿子突遭变故夭折,非常伤心,常叹无后而郁郁寡欢。根桂的长女张舜华(1934年~ ),从小立志医术,开始时只能偷偷观摩,用心记忆,并亲自上山采药,配药尝药。哥哥去世后,更是勤学苦练,意志坚定地向传子不传女的世袭家规挑战,历经磨难,终以其至诚、至孝、精勤、聪慧感动了父亲,多年后遂悉得家传,当地民众皆佩服舜华之人品,亲切地唤她为“孝女香”,很快她成了远闻名的“女大夫”。同时,张根桂还收了一个徒弟叫李济仁(1931年~ ),歙县小川的桥亭山人,因济仁屡起大症重候,颇得根桂公嘉赏。后济仁与舜华结为伉俪,在共同继承张一帖家传同时,对于《黄帝内经》这部巨著,更是共同研习,谙熟于胸数十载。解放后,夫妇二人先后调入皖南医学院工作,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曾同被遴选为“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几十年来在中医理论与临床的研究上取得了累累硕果,如确立了中医医学地理学、中医时间医学、中医体质学、医疗气象学等新的学术体系,对养生学、五体痹病、五脏痿病等也有专题研究。从乡村医到全国名老中医、专家教授,济仁夫妇的成长历程,是伴随着全国的解放,伴随着中医事业的春天同行的。目前二人已退休,他们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医事业。
三、博士团队显风流,继承创新在今朝
济仁夫妇育有四子一女,皆传承“张一帖”之家学。不仅如此,作为高等院校的教授和主任医师,为了中医药事业的明天,济仁夫妇以宽广的胸怀,高瞻远瞩的视野,突破家传囿规,同时培养指导了一批研究生。做为张一贴世医的传人,弟子们在济仁夫妇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博采兼收,不断进取,并在学术上努力突破家传囿规,现今已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博士群体,在中医领域开创出了一个个新的天地。
长子张其成:早年承继家学,后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博士后。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内中医哲学与国学管理的开创者。同时担任十余家大型企业的董事长顾问。三子李标:中国科学院博士,德国洪堡学者。2001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工作。是从工程学和物理学探索中医药的旅美学者,目前侧重于从工程学及物理学的角度,切入开展中医药学、生物医药等跨学科、创新性的探索研究。幼子李梢:随父临诊三年,后获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学位,师从王永炎院士。现为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研究所副教授。他结合家学临证经验,以中医“证”为突破口,开辟“中医药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方向,受到学界极大关注,是中医药生物信息学的开拓研究者。弟子仝小林:李济仁夫妇的硕士研究生,后获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内知名糖尿病专家。2003年,亲自诊治(包括会诊)了248名SARS病人,是当时全世界诊治SARS最多的医生。弟子孙世发:李济仁夫妇的硕士研究生。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是国内知名方剂学专家。近年来,正致力于方剂配伍规律与临床疗效相关性的数据挖掘研究。弟子胡剑北:李济仁夫妇的硕士研究生。现为皖南医学院科研处长,硕士生导师,安徽省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首次提出了“中医形体医理学”学科理论体系,大胆创新,古今结合,实践临床,正受到中医界的极大关注。弟子朱长刚:李济仁夫妇的硕士研究生。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专业博士研究生。对《内经》“治未病”理论有独到见解,首创了安徽第一家民营中医药研究机构――安徽现代中医药研究所,致力临床科研创新突破。目前正在从事肿瘤康复、中医药干预亚健康状态、新安医学数据库等课题研究。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形式主要是家传和师徒关系。几千年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可以称得上文化世家的有许许多多,家庭、家族作为文化载体的意义,是历史的客观存在。他们人非一人,代非一代,彼此相互影响,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长。从世家入手探讨传承文化,尤其是对那些为文化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或在家学传承上有典型表现的代表性家族进行考察,有助于了解其所处时代的学术风气、文化时尚及变迁发展。在新安江区域,始于宋,盛于明清,影响了上千年之久的新安医学,正是得益于家族链世医的传承纽带作用而延绵不绝。
然而,家族制毕竟乃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意识,在现代多元教育形式高度发达的今天,家族制教育已不是主流,但是文化传承却是永恒的,传承的方式也是多元的。张一贴世医历明、清、民国至今计450余年,源远流长,是名医世家的一个典型代表。但现今其传承形式与存在早已超越了家族囿规,从名医世家到博士团队,形成了博采兼收时代信息知识,寻求继承与创新的中医学术界的一支中坚团体力量。这是一个奇迹,更是时代发展的见证。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