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疗法又称“温针灸”、“针柄灸”,是在毫针针刺得气后于针柄上捻捏艾绒或套置一段1~2厘米的艾条,燃点加温以治病的一种方法。
“温针”的名称,最早见于《伤寒论》,它使针刺与艾灸相结合,起到温通经脉,宣畅气血的作用,加强了针刺的作用,对于寒凝气滞、经脉痹阻的各类病症较为适宜。
【操作方法】
选取穴位,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在适当
深度,在针柄上装如小枣大小的艾绒或套置一段l~2厘米的艾条,点燃,直到艾绒燃尽为止。每次1~3壮,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养生应用】
本法适应证较多,以偏于寒湿痹痛为主,
如关节酸痛、肢体冷痛,以及形体虚寒、便溏等。
1.肩周炎,膝、踝关节炎取关节周围的局部穴位,针刺后施灸,1~3壮。肩部取肩髃肩髎、肩贞、臂膈、肩内陵,膝部取内膝眼、外膝眼、鹤顶、阳陵泉、足三里,踝部取丘墟、昆仑、商丘、解溪等。此外,可循经加取曲池、外关、天宗、阴陵泉、阴市、太溪、三阴交等穴。
2.肱骨外上髁炎、腱鞘炎取肘、腕等不同部位的阿是穴,齐刺3针,在三针针柄上各加艾,灸3壮。可局部加穴针刺。
3.腰肌劳损针刺肾俞、气海俞、大肠俞、腰眼、腰阳关,取2~4穴交替加艾温针灸,可加刺委中、昆仑。
4.痛经中极、气海、归来、血海、次髂,温针灸,可加刺三阴交。
5.子宫下垂百会、子宫、关元、足三里、次髎,温针灸3壮,加刺三阴交。
6.慢性泄泻天枢、上巨虚、气海、足三里,温针灸3壮。
【注意事项】
1.针柄上装置艾炷要固牢,并嘱患者不要变动体位,以防燃着的艾炷脱落,烧伤皮肤或衣服。
2.如患者自觉过烫,应随时调整针刺深度,也可在相应穴位处垫以软质纸片。
3.凡不能留针的病症,如抽搐、痉挛、震颤,或多数热性病不宜用温针。
【按语】
温针疗法是通过针刺穴位和艾灸相结合激发经气,达到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到养生保健的目的。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需施灸的疾病。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