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东方养生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针炙保健 > 正文
  • 体针疗法(一)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2:53:55
  • 核心提示: 体针疗法是以毫针为针刺工具,运用不同的操作手法刺激人体的经络腧穴,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体针疗法是以经络腧穴为基础,经络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灵枢·经脉》说:“

        体针疗法是以毫针为针刺工具,运用不同的操作手法刺激人体的经络腧穴,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体针疗法是以经络腧穴为基础,经络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又说:“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通过针刺经络腧穴,能调整并激发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代谢,从而产生防病治病的效应,在养生保健方面更有其重要的意义。

        【操作方法】

        经络在体表的刺激点称为腧穴,它既是针灸治病的治疗点,又是内部病症在体表的反应点。腧穴可分经穴、奇穴、阿是穴三大类。掌握了经络腧穴的基本知识,再配以针刺手法,就能治病祛邪,养生益寿。

        一、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构造与规格

        毫针以不锈钢制成,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个部分。

    毫针的规格,按针身长度分有051 1522533545寸;按针身粗细分有 26283032号,号数越小越粗。

    ()毫针的消毒

        1.煮沸消毒法煮沸30分钟左右,可达到消毒的目的,是家用消毒的方法。

        2.乙醇浸泡法将毫针浸泡于75%的乙醇溶液中,不得少于30分钟,使用时应用乙醇棉球擦干针体。

        3.高压消毒法将针包好后放在高压蒸汽锅内灭菌,温度为115~123℃,持续30分钟。

        4.操作  医生双手及患者受刺穴位用 75%乙醇棉球擦拭。

        (三)进针法进针时要快、稳、准,常用进针法如下。

        1.簟手进针法用刺手(右手)的拇指、示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到要求的深度。适用于短针及较熟练的操作者。

        2.双手进针法  左右双手协同进针。左手称押手,右手称持针手或叫刺手。根据押手的动作不同,可分为指切进针法(适用于一般部位)、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提捏进针法(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特别是头面部穴位)、舒张进针法(适用于腹部和肌肉松弛处)。

        (四)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常根据施术部位及患者的体质强弱、胖瘦等灵活掌握,常用的角度有以下三种。

        1.直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成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大多数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的穴位。

        2.斜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成450角刺入。适用于胸背重要脏器附近的穴位。

        3.横刺  毫针与皮肤表面成15o ~25o角沿皮刺人。适用于皮肉浅薄处,在施行透穴刺法时也用此法。

        (五)行针手法

        基本手法有提插、捻转两种。进针到一定深度后反复提插及捻转,使患者产生酸、胀、重、麻等感觉,医生手下有沉紧的感觉,称为得气。如不易得气时,可采用循、弹、刮、摇、飞、震颤等手法加以辅助,促使针感加强。

        1.针刺补泻是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补泻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施。

        (1)穴位双向性针刺同一穴位而采用不同的手法,可起到不同的作用。如当机体功能低下呈现虚证时,采用补法,可起补虚作用,反之则起泻实之功。

        (2)穴位的特异性穴位除具有普遍性作用外,还有特异性的特点,如足三里、气海、

    关元为强壮补虚之穴,十宣、十二井穴、舌中有通泄邪实之功。

    2.补泻手法现简单介绍如下。

    名称

    补法操作

    泻法操作

    徐疾法

    慢进针(分部进针),快出针(1次退出)

    快进针(1次进针),慢出针(分部出针)

    捻转法

    左转拇指向前,示指向后

    右转拇指向后,示指向前

    提插法

    插针重(紧按),提针轻(慢提)

    插针轻(慢按),提针重(紧提)

    迎随法

    针尖顺经行方向称随

    针尖逆经行方向称迎

    呼吸法

    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

    吸气时进针、转针;呼气时退针

    开阖法

    出针后速按针孔

    出针时摇大其孔.不按压

             

        (六)针刺异常现象的处理及预防 

        针刺治病比较安全,但如果盲目操作或手法不当,也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晕针在针刺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出冷汗,胸闷泛恶,脉沉细,严重者会产生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可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过度紧张,或劳累、大出汗、大出血、饥饿后,或体位不适,以及手法过重引起。

        发生晕针,医生必须镇静,应停止针刺,并将刺入的针起出。患者平卧,处头低脚高位,松解衣带,注意保暖,给以温开水或糖水。一般休息片刻便能恢复,重者可刺人中、涌泉,灸百会、足三里等穴,必要时配合抢救。

        为预防晕针,对初诊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消除紧张,体虚、过度疲劳、饥饿或大病后患者不宜马上扎针。初诊者最好取卧位,手法要轻,留针过程中应观察患者表情及面色。发生晕针先兆要及时处理。

        2.滞针针在穴内捻转、提插,或出针时感到十分涩滞困难,可因行针时用力过猛。捻转、提插时指力不均匀,或单向捻转致肌肉纤维缠绕针体,或因患者精神紧张及因疼痛而致肌肉痉挛。

        如因体位移动而致滞针必须纠正体位,因紧张引起者可延长留针时间,或用手指在邻近部位按揉,或就近加刺一针,以宣散气血,缓解痉挛;因单方向捻转而致者,须向相反方向退转。

        对初诊及精神紧张的患者,先做好解释工作。针刺时须避开肌腱,行针时捻转角度不宜过大过快,更不能单向连续捻转。

        3.弯针与折针因进针时用力过猛,提插捻转用力不均匀,或患者突然改变体位,或外物碰压造成弯曲。针体损伤剥蚀或已弯曲,起针时过快也可造成断针。

        为防止弯针、折针,进针时须指力均匀,进针前应检查针具,留针时体外应留 1/4针身,便于意外时取出。患者取舒适体位。

        4.血肿出针后,局部呈青紫色或肿胀疼痛。因针刺时损伤小血管,尤其是针尖弯曲带钩。如微量的渗血或针孔局部小块青紫,可自行消退;如严重者,先冷敷止血后,再热敷,以利于瘀血消散。

        为预防形成血肿,进针前需检查针具,并尽量避开血管,出针后按压针孔,手法要轻巧,眼区穴位针刺时更须注意。

        5.刺伤重要脏器如刺伤胸壁和肺脏会出现气胸,刺伤肝、脾、肾脏会造成相应脏器出血,刺伤胆、胃、肠、膀胱等可造成腹膜炎,刺伤脑脊髓可危及生命,应立即抢救。

    为防止上述情况产生,首先应熟悉解剖位置,在针刺时要掌握一定的深度。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