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无虚滥补传统中医学中,进补的原则是“虚则补之”。补法作用缓和,能够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如果使用得当,则可强健身体,延缓衰老;但是如果无虚滥补,则不仅会浪费钱财,而且还可导致体内阴阳的失调和脏腑功能的受损。例如,补血药(如红枣、熟地、桂圆肉、阿胶等)性质粘腻,过服会伤脾胃,造成腹胀,食欲下降等。补阳药(如鹿茸、附子、肉桂等)则药性温燥,过服则助火伤阴。补阴药(如生地、知母、麦冬等)性味苦寒,如果过服则会损伤人体阳气,致使阴寒之邪在体内凝结。
注意补消结合 寒证当用温法,热证当用清法,虚证当用补法,实证当用攻法,这些是治疗的常规。如果病证中寒热交错,虚实夹杂,就应该仔细辨别,灵活处置。比如元代名医朱丹溪,治疗脾胃虚弱,积滞内停,导致的腹部痞满,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不畅等症状,用枳实消痞丸,为消痞与补脾并用之法。方中枳实、厚朴、半夏、麦芽可行气消胀,化食和胃,消痞除满。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则能补气健脾,以助散结消痞之力。如此的消补并用,可以攻邪而不伤正,祛邪而扶正。
当心虚不受补 “虚不受补”是指虚弱的病人,在服用补益药物之后,出现咽干舌燥,烦躁不安,夜不能寐等虚火上炎的表现,或者出现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虚不受补”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病人脾胃虚弱,消化吸收功能较差,阿胶、鱼胶、熟地等补药腻滞不易吸收,服用过多反致气机壅滞,加重脾胃之虚,使身体愈虚。此时的进补,应以运化脾胃为先。第二,体虚病人阴阳失调,会由于阴津亏少而有阴虚火旺、失眠等表现。而人参、鹿茸等补药能兴奋神经系统,促使人体功能亢盛,从而导致口干、烦躁、失眠、尿黄、便秘等虚火症状的加重。因此选用补药进补一要对症,二要保护脾胃。
补药选用得当 选择补气药时,阴虚者可选西洋参或生晒参,而忌用红参或高丽参;阳虚者则宜选后两种。服补气药造成气滞、腹胀、胸闷、食欲不振时,可适当加用陈皮、枳实等理气药。选择补阳药时,一是阴虚内热者忌服。二是阴阳两虚则宜阴中求阳,即在补阴药物中加入补阳药物。三是阳虚者以补肾阳为主,因为肾之命门为“元气之根“。选择补血药,因药性粘腻而脾虚湿盛者(脘腹胀满、食少便溏)慎用。选择补阴药时,因其甘寒滋腻,易伤脾胃,故脾虚湿盛者也要慎用。
煎服方法特殊植物药要先泡(20~30分钟)久煎(40—60分钟,大火煮开,小火慢熬)。贝壳类、骨质类药(如龟板、鳖甲、石决明)要打碎先煎。贵重药(人参、羚羊角)要另煎。胶类药(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要单独隔水炖化。服药时,补肾利水药宜晨起服用。补气健脾药宜饭前空腹服用。滋阴养血药宜人夜后服用。睡前则宜服安神药物。
不要闭门留寇对外感发热、暑湿腹泻等邪盛体虚的病症,治疗时首先要祛邪,不可贸然进补,或者攻补同用,以防闭门留寇。许多补药有抗利尿、止泻、止汗等收敛作用,服用后不利于病邪从大小便和毛孔中排出,邪无出路,则滞留体内,兴风作浪,酿成疾病,或者使病情迁延不愈。
摘自《医药养生保健报》文/李永红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