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表现,是人对内外刺激的个人体验,是适应环境的一种能力,是进化过程的产物。七情在正常情况下,可使周身筋肉舒松,气血调和,对人有益,偶有波动也不会致病。若情志波动过于激烈或持续时间长久,就会成为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人的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老年人的情志活动容易呈现以下特点。
一、孤独感(忧)。老年人离退休后,由群体生活变为个体家庭生活,有的由门庭若市变为门庭冷落,有的独居、丧偶。很多老年人对这种转变感到突然,很不习惯。因此,自感孤独、苦恼、忧伤。久之周身不适,百病袭入。
二、垂暮感(悲)。有的老人离退休后感到自己老了,不中用了。于是悲观失望,情绪消沉,食欲顿减。
三、狭隘多疑(思)。
老人居家,接触面小,偶与外界接触,常对他人察言观色,敏感多疑。如过去培养提拔的干部,现在对自己不像过去那样尊重了,就感到“人走茶凉”;子女回家来对自己不够亲热,就认为是因为自己现在老了,儿女嫌弃等等。这些都会在脑子里反复思索,甚至整天疑神疑鬼。事事斤斤计较,心里矛盾重重,总是怨天尤人。久之劳伤心脾,摧残身体,发生疾病。
四、烦躁易怒(怒)。老人由于社会和家庭地位的变化而不遂其意,常发脾气。有的老人过去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别人常常有求于他而对他表示亲近:而今无职无权,人们对他也就疏远了,严重的甚至对他歧视讽刺;有的老人过去在家中掌握大权,家规威严,而今子女(包括媳妇)有各自的工作,经济独立,不受家长约束,甚至顶撞、吵闹。诸如此类的种种精神刺激,使老人暴怒,大动肝火,不可抑制。或郁怒,闷在心中,忧思难解,致使旧病复发,新病接踵而至。
五、恐病惧癌(恐)。老人由于身体逐渐衰老,常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这本是正常现象,但有些老人却由此而扩大病痛,怕生病,尤其恐惧癌症。但实际上常常是:愈怕病反而愈易生病,坦然者反少病。离退休后,由紧张有序的生活,变为松懈散漫的生活,有的人要享“清福”而不愿运动锻炼。久之自感不适,某处疼痛,就疑心得了癌症;有的四处投医,情绪紧张,寝食不安。“思则气结”,“恐则气下”,癌症也就真的有可能“光临”了。
六、多言(喜)。逢节假日,家人团聚,儿孙满堂,老人高兴说话,滔滔不绝。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总想把自己的理想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强加于年轻人。而子女已长大独立工作,他们要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不同于老年人的处事待人方式,因而引起老人反感,甚至发生争吵。这当然会使老人生气,因而由乐转悲,久之可引来疾病。
七、惊悸不眠(惊)。老人不寐,已属通病,常影响身心健康。由于焦虑、恐惧、忧郁、盛怒、悲哀等原因,以致用脑过度,思虑伤神,心肾不交;或因思虑过度,心脏气血暗耗,痰饮为患,惊悸不眠;或老人肝胆阴虚易惊,致使上焦之阳气不能与下焦之阴气交合,是以不寐。有的通宵失眠,导致多种疾病发生。
以上说明了七情内伤、百病为患的根由。如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结肠炎、忧郁症、神经衰弱、痴呆、耳聋、目盲及各种癌症等“现代病”“退休病”,大都是不良心理因素造成的,这应当引起老年人的高度警惕,善自处之,才能健康长寿,安度晚年。有的老人因缺乏不断学习的精神,思想无所寄托,神无所依,无事心忧。过去经常考虑的是革命事业,孜孜以求的是工作理想,现在转变为休息为主,感到自己已是无所事事的闲人,社会地位也由“不可缺少’’变为“无足轻重”。这对老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刺激,尤其是对责任心强的老同志来说,刺激更大。于是终日冥思苦想,思绪万千,回忆峥嵘岁月,而今心情难受,久之头昏目眩,心神不定,不知所措。针对上述老年人的七情内伤,笔者认为老年人首先应做到“老有所学”,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在进入老年期后的情志活动,在七情问题上,因势利导,制约自己,避免七情内伤。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做到高瞻远瞩,心胸开阔,对自己遇到的一切问题均能泰然处之。其次要做到“老有所为”,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某些活动,并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寄托自己的精神、情志,使自己在进入老年期后焕发出“第二次青春”。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