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管直肠脱垂又称为脱肛,是指肛管、直肠黏膜、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的一种疾病。直肠脱垂可分为三度:I度脱垂:直肠粘膜脱出,脱出物淡红色,长3~5厘米,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回复。Ⅱ度脱垂:直肠全层脱出,长5~10厘米,呈圆锥形,淡红色,表面为环状而有层次的黏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有时须用手回复。Ⅲ度脱垂: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达10厘米以上,呈圆柱形,触之很厚,肛门松弛无力。各种年龄的人都可发病,但多见于儿童、经产妇和老年体弱者。主要是由于直肠黏膜下层组织和肛门括约肌松弛,或由于直肠的发育缺陷和直肠组织松弛无力,加上用力大便等,促使腹压增高所致。
中医将肛管直肠脱垂归人“脱肛”、“脱肛痔”、“截肠症”范畴。多因小儿气血未旺,老年气血两亏,或由劳倦,房室过度,久病体弱,以致气血不足,中气下陷,不能收摄而形成;也有因气热、血热,或气血两虚兼湿热而脱者。
[临床表现]
脱肛起病缓慢,早期无明显全身症状,表现为大便时直肠黏膜脱出,便后能自行回纳。但长期反复脱出,会引起直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常有血性黏液从肛门流出,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引起瘙痒。日久失治,直肠各层组织向下移位,咳嗽、下蹲或行走时也可脱出。且不易回复,须用手推回或卧床休息方能回纳。患者常有大便不净或不畅感,下腹部坠痛或腰部、腹股沟及两下肢有酸胀、沉重感。
[辨证分型]
分二型。①脾虚气陷型:便时肛内肿物脱出,轻重不一,色淡红,伴有肛门坠胀,大便带血,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甚则头昏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弱。②湿热下注型:肛内肿物脱出,色紫暗或深红,甚则表面部分溃破、糜烂,肛门坠痛,肛内指检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养生及治疗原则]
补中益气,升提固摄,清热除湿。
[养生及保健方法]
1.内治法 ①可应用补气,升提,固摄的中药,如党参、白术、当归、陈皮、生黄芪、升麻、柴胡、龙骨、牡蛎。再随证选用中药,如脾虚气陷型选用升麻、党参、黄芪、金樱子、五倍子、地榆、槐花、侧柏炭。湿热下注型选用萆蘚、马齿苋、黄柏、茯苓、地榆。②中成药选用补中益气丸。
2.外治绦 五倍子散或马勃散外敷;或生南星
3。针灸法 ①体针:取长强、百会、足三里。②耳针:取直肠下端、神门、皮质下。③用梅花针在肛门周围皮肤打刺,可增强盆腔肌肉筋膜对直肠的支持和固定作用。
4.复位法 肛管直肠脱出后,应立即复位。如脱出时间较久,则复位困难。嘱患者侧卧,在脱出的肠黏膜上涂以油剂,再慢慢推人直肠,并将示指(食指)伸入肛管,检查是否推到括约肌上方。复位后,患者卧床2~3日。肛门用塔型纱布固定,使其不再脱出。
5.提肛运动法 练习肛门内收上提运动,每次肛门放松、紧缩运动30次,能增强肛门直肠肌肉收缩的张力。每日2次。
6.食疗法①黄鳝l条,薏苡仁
[按语]
肛管直肠脱垂多见于儿童、经产妇和老年体弱者,故增强体质的锻炼十分重要。此外,须注意避免长期增加腹压的活动,防止便秘,积极治疗肠炎、腹泻等病,以预防脱肛的发生。已患病者,要及时就医,避免脱垂日久不愈。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