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病也称慢性囊性乳腺病、乳腺小叶增生,是乳房的一种非炎症性疾病。是妇女的常见病之一。多发于25—40岁。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即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相对增多。
中医将乳腺增生病归人“乳癖”范畴。病因有以下两点:①郁怒伤肝,肝郁气滞;思虑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蕴,以致肝脾两伤,痰气互结,瘀滞而成结块。②肝肾不足,冲任失调。阳虚痰湿内结所致。
[临床表现]
乳房胀痛,轻重不一,具有周期性,常发生或加重于月经前期,触诊多为扁平肿块,质韧而不硬,分界不清楚,推之能动,经后可缩小。
[辨证分型]
分三型。①肝郁气滞型:多见于青春期或病程较短者。情绪郁闷,心烦易怒,两侧乳房刺痛或胀痛,乳房肿块随情绪波动增大或缩小,乳房胀痛也随之增减,月经前胀痛加重,经后减轻,伴胸闷嗳气,失眠多梦,舌苔薄白。脉细涩。②肝郁化火型:多见于更年期妇女或素体阴虚火旺者。形体消瘦,午后潮热,多梦,易怒,口干,月经周期紊乱。舌边尖红,苔少或薄黄,脉弦细数。③冲任不调型:多见于绝经期妇女。月经紊乱或已绝经,或月经失调,落后者多,超前者少,面色无华,心烦易怒,腰酸乏力,舌淡,苔白,脉濡。
[养生及治疗原则]
疏肝解郁,化痰散结,调摄冲任。
[养生及保健方法]
1.药物法 ①可应用疏肝健脾,调摄冲任的中药,如柴胡、郁金、香附、象贝母,全瓜蒌、制半夏、淫羊藿、鹿角片、肉苁蓉。再随证选用中药,如肝郁化火型选用龙胆草、栀子、丹皮、知母、佛手片、白芍;乳房胀痛者,加佛手片、玫瑰花、逍遥散;月经不调者,加当归、赤芍、川芎、生地。②中成药选用鹿角粉
2.外治法 ①当归、白芷、生川乌、细辛、山慈姑、马钱子、白芥子、樟脑、黄丹,制成乳痛贴药膏,贴敷于病变局部。可消肿止痛。②穴位敷贴:全蝎、地龙、檀香、玫瑰花,研末,装布袋,分装胸罩内,戴上后,各小袋正好对准肝俞、乳根、阿是穴的相应位置。③塞鼻疗法:半夏、白芥子,共研细末,纱布包,少许塞入鼻孔内。
3.针灸法 ①一组取屋翳、膻中、乳根、期门,一组取足三里、肩井、天宗、肝俞、内关,两组轮流使用。每日1次。②耳针:取乳腺、神门、内分泌。每日1次。
4.按摩法 ①腹部按摩,用平补乎泻法,10~15分钟,然后重点按摩足三里、左右三阴交、淋巴系穴区等,体虚者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体实者或局部疼痛明显者用泻法。每穴反复按摩1~3分钟。②经络按摩:横搓背部和上下肢,10~15分钟,然后重点按摩背部的肩井、肝俞、膏肓,上肢重点施治于厥阴经和手阳明经。下肢重点施治于太阳经和足厥阴经,反复横搓,5—10分钟。③局部按摩:搓肋间l一2分钟,揉腋窝1~2分钟,揉膻中1~2分钟。
5.食疗法 ①玫瑰花茶:玫瑰花6~
[按语]
乳腺增生病少数可能发生癌变,特别是对于单侧性、病变范围局限者,更应提高警惕。对于未排除癌变的患者,需用多种诊断手段详细检查,如B超、红外热象、钼靶摄片等,必要时可作组织活检。
患者首先应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因为心情抑郁、烦躁、恼怒等不良情绪都可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而引起本病。调饮食,平时多食防治乳腺增生的食品,如芦笋、南瓜蒂、榧子、丝瓜、蟹、海龙、海马。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