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系一种胆囊部位慢性炎症性病变,可分为结石性和非结石性两种,大多数为慢性胆石性胆囊炎。其病因可能与细菌感染、胆石症、胆固醇代谢失常、饮食习惯及精神因素有关。凡造成胆固醇代谢失常,胆囊壁水肿,纤维变性钙化炎症性改变,即可引起慢性胆囊炎。也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迁延发作而来的。许多慢性胆囊炎可持续多年而毫无症状,如继发感染则可导致胆囊积脓、胆石梗阻,产生黄疸、胆石性肠梗阻,甚至可呈急性胆囊炎或胆绞痛等典型病症。确诊慢性胆囊炎可依据病史及症状,结合十二指肠引流、B超、腹部X线平片及胆囊造影等检查。
中医将慢性胆囊炎归入“结胸”、“胁痛”、“黄疽”范畴。病因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虫积或外感,导致肝胆疏泄不利和脾胃运化失司,则气滞热郁,或湿热内蕴,煎熬成石,或日久热结血瘀而致。
[临床表现]
反复发生右上腹或中上腹疼痛,胃烧灼感,嗳气反酸,进食油脂类或蛋类食物后可加剧,苔薄黄,脉弦。
[辨证分型]
分三型。①肝胆气滞型:右侧胁肋及上腹隐痛反复发作,轻度发热恶寒,口苦纳差,苔薄黄,脉细弦。②肝胆湿热型:右侧胁肋及上腹持续反复胀痛,时痛引肩背,口苦咽干,身目黄染,尿短少黄赤,苔黄腻,脉滑数。③血瘀热结型:右胁及上腹持续日久刺痛,时有寒热,入夜尤甚,腹胀便秘,黄疽持续不退,唇有瘀斑,舌紫暗,苔薄,脉弦数。
[养生及治疗原则]
疏肝利胆,理气化滞;或清利湿热,活血 祛瘀。
[养生及保健方法]
1.药物法 ①可应用疏肝利胆的中药,如柴胡、川楝子、郁金、枳实、厚朴、香附。再随证选用中药,如肝胆湿热型选用茵陈、栀子、虎杖、金钱草、龙胆草、猪苓;血瘀热结型选用桃仁、红花、丹参、生大黄、芒硝、番泻叶。②中成药选用胆宁片、胆乐,用于慢性胆囊炎伴有胆石症者。③有消炎溶石排石作用的单味中药有枳壳、青皮、佛手、川芎、姜黄、三棱、莪术、鸡骨草、连钱草。
2.外治法 ①三棱、莪术、姜黄、郁金、桃仁、柴胡、茵陈、生大黄、芒硝各10克,共研细末,再取大田螺肉60克,同打烂拌匀,贴敷右胁肋上腹部,纱布覆盖。每次2小时,每日1次。有疏肝利胆,活血理气,清化湿热的功效。②川楝子、香附、木香、茵陈、虎杖、车前草、益母草、马鞭草、河白草、生大黄、白芍各30克,加水适量,煮至40~45℃,倒人缸内,患者平躺缸内,身体与药水持平,浸泡30分钟,然后沐浴。有疏肝利胆,理气活血的作用。③矿泉水浸泡30分钟后沐浴。有消炎止痛,强身保健的作用。④茵陈、金钱草、虎杖、香附、川芎、延胡索、蒲公英、栀子、白芍、金银花、芒硝、枳实各20克,共研细,缝制肚兜,兜在右胁肋及右上腹部。有疏肝利胆,理气活血,清化湿热,消炎止痛的效果。
3.针灸法 ①体针:取肝俞、胆俞、足三里、期门、中脘、阳陵泉、内关、行间。②艾条灸:取脾俞、三焦俞、足三里、悬钟、绝骨。③耳针:取神门、交感、肝、胆区,用王不留行子埋贴。每次按压10分钟,每日3次。④用川芎嗪注射液或茵栀黄注射液,注射肝俞、胆俞、悬钟、阴陵泉,作封闭治疗。7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以上有疏肝利胆,理气活血,排石止痛的功效。
4.磁场贴敷法 主穴取肝俞、胆俞、脾俞、胃俞,配穴取阳陵泉、足三里、悬钟、绝骨,用磁场强度为0.06—0.2特的磁场片贴敷穴位。有利胆消炎作用。
5.按摩法 ①双手叉开,摩擦两胁肋及上腹部各20次。②拇指按摩阳陵泉、三阴交,局部发热后操作终止。③拇指按摩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有疏肝利胆,理气活血之效。
6.体育法 太极拳锻炼,每日早晚各1次。可使阴阳调和,气血流畅,改善血液循环,通经活络,疏肝利胆,从而缓解症状。
7.食疗法 ①佛手片6片,青皮10克,泡水代茶频饮;香橼3个,白萝卜60克,加水适量煮汤,常服食。以上用于肝胆气滞型。②田螺肉500克,再将鸡骨草、河白草各30克,用布袋包,加水适量,文武火炖煨,去药渣,分次饮服;或绿豆、黄豆、赤豆各150克(洗净),冬瓜、葫芦各30克(洗净,切片),加水同炖煮,加少量蜂蜜,常服食。以上用于肝胆湿热型。③丹参、马鞭草、三棱、莪术、郁金、黄柏、栀子各10克,水煎,去渣取汁,以茭白丝500克,瘦猪肉丝250克,加清水、葱、姜、调料同煮,分顿少量当菜汤服食;或连钱草、泽兰、毛冬青、郁金、益母草、栀子、黄芩各30克,水煎汁去药渣,再将泥鳅500克(去杂物,洗净),黄豆200克(洗净),同加药汁中,加少许盐、调料煨炖,分顿常服食。以上用于血瘀热结型。④慢性胆囊炎者,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香菇、木耳、蜂蜜,可减轻炎症及复发率;或兔肉500克,水煮至七八分熟,加白萝卜300克,文火炖酥,少量多餐分次食。
[按语]
慢性胆囊炎为常见病,应及时治疗,否则可发生累及肝、胃、肠的严重合并症,甚至导致胆绞痛、肠梗阻穿孔等重危病症。必要时作外科手术治疗。平时戒烟忌酒,饮食清淡,调摄情志,清心寡欲。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