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自律性异常或(和)激动传导障碍导致心动过速、过缓,心律不齐或异位心律的病证。心律失常的种类很多,病因各异,主要包括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全身性疾病(如全身感染、缺氧、中毒、电解质紊乱、药物作用等)、某些系统疾病(如甲亢、颅内出血等)、麻醉、胸腔或心脏手术、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也有部分病因不明。心律失常主要分两大类:①快速型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过早搏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②缓慢型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诊断主要根据症状和体征,心电图检查。
中医将心律失常归入“惊悸”、“怔忡”、“眩晕”、“昏厥”范畴。病因为外邪、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影响脏腑功能与气血运行。心气虚弱,心血失养,神不守舍;心阳虚弱,不能帅血上行;或情志所伤,或痰饮寒邪淫心阻脉,致使气滞血瘀、气血虚衰发为本病。
[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胸闷,头晕,脉结代。
[辨证分型]
分六型。①心气不足型: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头晕乏力,自汗,动则心悸加剧,舌淡,苔薄,脉细弱或结代。②心阴亏虚型:心悸易惊,心烦失眠,口干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③心脾两虚型:心悸健忘,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腹胀,舌淡,苔薄,脉结代或细而无力。④心肾阳虚型:心悸怔忡,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动则作喘,身寒肢冷,浮肿尿少,舌胖,苔薄,脉沉细迟或结代。⑤痰浊阻滞型:心悸气短,胸脘痞闷胀满,痰多,食少腹胀,头晕头重,恶心,舌苔白腻或滑腻,脉弦滑或结代。⑥心脉瘀阻型:心悸怔忡,气短喘息,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或形寒肢冷,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虚涩或结代。
[养生及治疗原则]
益气养心,滋阴温阳;或化痰泄浊,祛瘀活血。
[养生及保健方法]
1.药物法 ①可应用益气养心的中药,如人参、党参、黄芪、炙甘草。再随证选用中药,如心气不足型选用人参、黄芪、甘草;心阴亏虚型选用麦冬、生地、玄参、当归;心脾两虚型选用党参、白术、茯苓、淮小麦;心肾阳虚型选用附子、桂枝;痰浊阻滞型选用半夏、陈皮、茯苓、苦参;心脉瘀阻型选用丹参、赤芍、桃仁、红花、降香。②中成药选用宁心宝胶囊、珍合灵片。③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单味中药有苦参、万年青、茶树根、毛冬青、缬草。
2。外治法 朱砂
3.针灸法 ①体针:针刺内关、心俞、神门,有宁心安神,调整心律作用;针刺内关、间使、心俞,可使心率减慢;针刺素膠、通里,可使心率加快。②耳针:取心、皮质下、交感、神门、胸区,每次2~3穴,留针20分钟;或埋耳针,取心、交感、肾上腺,先埋左侧,1星期后再埋右侧。有提高心率的作用。
4.脉冲电针法 电针郄门、神门;心俞、厥阴俞,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或根据病情选取其他穴位,选用电针频率为1—2赫的规律脉冲波或疏密波,电针感中等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7日。
5.推拿法 ①两拇指对点太阳,拿两侧鱼际。②用手指指端或罗纹面按压第七颈椎棘突至第七胸椎棘突间的穴位。有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的作用。
6.食疗法 ①鸡蛋100个,煮熟后取出蛋黄,放在小锅内焙焦,取油。每日2次,每次1小匙,连服10余日。用于心律失常心阴不足者。②黄芪
[按语]
心律失常为常见病,应及时诊断及治疗,否则可使病情加重而危及生命。平时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志内伤;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注意寒暑变化,避免外邪侵袭。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