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是由多种细菌、病毒或毒素引起的急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的总称。好发于夏秋季节,主要是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及饮用不洁水而感染。根据病原体可分为沙门菌感染、大肠杆菌感染、空肠弯曲菌肠炎、耶氏菌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胃肠炎等。确诊应在吐泻物中培养出致病菌。
中医将急性胃肠炎归人“泄泻”、“呕吐”、“腹痛”范畴。病因为感受六淫及秽浊之邪。脾胃升降失司;或因饮食失节或不洁,脾胃受损:清浊不分,传导失司所致。
[临床表现]
腹痛吐泻,或有发热,纳呆口渴,甚者目眶凹陷,精神委靡,四肢厥冷等。
[辨证分型]
分四型乙①湿热型:吐泻交作,吐泻物秽臭,腹痛如绞,大便黄褐,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心烦口渴,或有发热头痛,苔黄腻,脉濡数。②寒湿型:恶心呕吐剧烈,吐泻清稀,甚则如米泔水,腹.中绞痛,喜暖喜按,或恶寒发热,脘闷纳呆,苔白腻,脉濡缓。③食滞型:脘腹痞满疼痛,呕吐酸腐食物,泻下大便酸臭,泻后痛减,嗳腐’酸臭,不思进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④虚脱型:吐泻剧烈频繁,泻下如洗肉水样,口渴尿少,发热烦躁,目眶凹陷,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或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气短语低,精神委靡,舌淡,苔白,脉沉细微。
[养生及治疗原则]
芳香化浊,消食和中;虚脱者益气养阴,回阳救逆。
[养生及保健方法]
1.药物法 ①应用化湿和中的中药,如厚朴、半夏、白豆蔻、佩兰。再随证选用中药。如湿热型选用葛根、黄连、黄芩、滑石、豆豉;寒湿型选用藿香、紫苏、白芷、茯苓、陈皮、半夏曲;食滞型选用山楂、六曲、麦芽、莱菔子、枳实、连翘;虚脱者选用人参、麦冬、五味子、附片、干地黄、肉桂、炙甘草。②中成药选用纯阳正气丸、玉枢丹,用于寒湿型;香连丸、黄连香薷饮用于湿热型;枳实导滞丸用于食滞者;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用于虚脱者。③有止泻和中作用的单味中药有陈艾、生姜、大蒜、马齿苋、车前子、仙鹤草、地锦草。
2。外治法 ①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各
3.针灸法 ①主穴取天枢、上巨虚、中脘、内关、足三里,配穴取阴陵泉、内庭(双侧),留针20分钟,每日1次。偏寒者艾条或隔姜灸,偏热者用泻法,有疏调肠胃气机之功;脱水重症可艾灸气海、关元、神阙,以扶正固本,防止虚脱。②耳穴贴压法:取胃、直肠下段、大肠、脾、交感、肝、神门,贴敷磁珠、王不留行子,每日按压3—4次,每次3—5分钟;或耳针中强度刺激,留针20—30分钟,每次2~3穴,每日1次,有和中止痛作用。③黄连素注射液注射足三里(双侧)。每次2毫升,每日1次。有清热燥湿止泻作用。④刺络放血法:取曲泽、委中,呕吐甚者加金津、玉液,点刺以少量出血为度。用于水泻频繁,脱水较重者。
4.推拿法 ①擦腰眼、腰骶各30次,按揉足三里、内关、三阴交、合谷各30次,揉中脘、天枢各30次。如迁延成慢性,加摩中脘,按揉手三里、脾俞、大肠俞、胃俞各30次。②用一指禅推法由中脘向下缓慢移至气海、关元,往返5—6遍,然后摩腹,再沿脊柱两侧从脾俞至大肠俞,用攘法,继用按摩法,往返3—4遍。左侧背部用擦法,以透热为度。有行气和中之功。
5.撮痧法 脊柱两侧俞穴为主,也可配合胴窝、曲池撮痧;或取下脘、石门、天枢及腰部俞穴撮痧。可疏通腠理,活血祛邪。
6.食疗法 ①湿热型取绿茶,干姜丝各
[按语]
急性胃肠炎发病急骤,变化迅速,应及时诊治,切莫延误病程,遂成重症或成慢性。饮食宜半流质,泻止后予清淡易消化的少渣软食,忌油腻、多渣、辛辣、胀气的食物,并注意做好消毒隔离。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