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可伴有胸水、腹水。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可引起浮肿。
中医认为水肿的病因是风邪外袭,肺失通调;湿毒浸淫,内归肺脾;水湿浸渍,脾气受困;湿热内盛,三焦壅滞;以及饮食劳倦,伤及脾胃;久病房劳,内伤肾元,均可导致水肿。水肿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
[临床表现]
眼睑浮肿,或面浮肢肿,或腰以下肿,可伴恶风发热,胸脘痞闷,小便不利,舌红或舌淡,脉滑或沉。
[辨证分型]
分六型。①风水泛滥型: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或咽痛咳喘,舌红,苔薄白,脉浮滑或沉紧。②湿毒浸淫型: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痍,恶风发热,舌红,苔薄白,脉滑数。③水湿浸渍型:全身漫肿,按之没指,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滑。④湿热壅盛型:遍身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濡数。⑤脾不制水型:身肿,以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⑥肾虚水泛型: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短,腰酸肢冷,神疲怯寒,面色咣白,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养生及治疗原则]
健脾利湿,化气行水。
[养生及保健方法]
1.药物法 ①可应用健脾化湿利水的中药,如白术、陈皮、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大腹皮。再随证选用中药,如风水泛滥型选用生麻黄、生石膏、防风;湿毒浸淫型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蒲公英、野菊花、黄芩;水湿浸渍型选用桑白皮、茯苓皮、生姜皮、苍术、厚朴;湿热壅盛型选用羌活、秦艽、茯苓皮、生姜皮、木通、椒目、槟榔;脾不制水型选用党参、附子、干姜、草果、木香、厚朴、木瓜;肾虚水泛型选用附子、生姜、白芍、菟丝子、补骨脂。②中成药选用参苓白术散、金匮肾气丸。③有利水作用的单味中药有玉米须、车前草、赤小豆。
2.外治法 麻黄、羌活、苍术、柴胡、荆芥、防风、紫苏梗、桂枝、葱白各等量,煎汤热浴,令汗出。功能疏风清热,利湿行水。用于浮肿属实证型。
3.体育法 在体力许可的情况下,适当的体育活动很有必要,如晨起散步、做体操、打太极拳等。它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有助于机体的康复。
4。食疗法 ①赤小豆鲤鱼汤:赤小豆
[按语]
浮肿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治疗首当辨清病因,方能有的放矢。浮肿者应适寒温,防感冒,劳逸适度,禁烟忌酒;饮食上要控制摄盐量,注意饮食宜忌,增加营养。此外。尚需节制房事,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