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是指胃内容物经食管反流出口腔的病证。常见于急性胃炎、贲门痉挛、幽门梗阻、胰腺炎、胆囊炎或颅脑疾病等。某些药物也能引起呕吐。
中医认为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畅、脾胃虚弱等可导致气逆而上,发为呕吐。
[临床表现]
呕吐痰涎清水或恶心吞酸,可伴胃脘胸胁闷胀,或头眩心悸,苔薄或腻,脉滑或细。
[辨证分型]
分六型。①外邪犯胃型:突然呕吐,可伴恶寒发热,头痛,呕吐清水,舌苔薄白,脉浮紧;感受暑热则表现为发热恶风,头痛汗多,舌苔薄黄,脉浮数。②饮食停滞型:呕吐酸腐,嗳气厌食,脘腹痞胀,吐后反觉舒适,大便秽臭或溏滞,苔厚腻,脉滑。③痰饮内阻型:呕吐痰涎清水,头眩心悸,胸闷不食,舌苔白腻,脉滑。④肝气犯胃型: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胀痛,每因情志刺激而加重,舌红苔薄。脉弦。⑤脾胃虚寒型:饮食不慎即易恶心呕吐,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濡弱或虚。⑥胃阴亏耗型:呕吐反复发作,时作干呕,口燥咽干,胃脘嘈杂,饥不思食,舌红津少,脉细数。
[养生及治疗原则]
祛邪化浊,和胃降逆;或温中健胃,滋养胃阴。
[养生及保健方法]
1.药物法 ①可应用和胃降逆的中药,如半夏、陈皮、茯苓、生姜、砂仁、吴茱萸。再随证选用中药,如外邪犯胃型选用藿香、紫苏、厚朴;饮食停滞型选用神曲、山楂、莱菔子、连翘;痰饮内阻型选用桂枝、白术、白芥子、甘草;肝气犯胃型选用厚朴、紫苏、黄连、吴茱萸、枳实;脾胃虚寒型选用人参、白术、干姜;胃阴不足型选用人参、麦冬、粳米、石斛、知母、天花粉、甘草。②中成药选用玉枢丹、藿香正气片、左金丸。③单方验方也能止呕,如灶心土
2.外治法 ①推擦法:取生姜汁,先用拇指、示指(食指)推揉内关、足三里各5分钟,然后蘸姜汁轻揉背心1分钟,可和胃降逆止呕;或取面粉
3.针灸法 ①体针:取双侧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强刺激,或留针30分钟,寒者多灸,热证针刺疾出,并加委中点刺出血,可和胃降逆,用于实证呕吐。虚证呕吐取内关、建里、足三里、肝俞、脾俞,可温中止呕。②耳穴按压:取耳穴胃、肝、脾、神门,穴位置磁珠、王不留行子按压。可和胃降逆止呕。
4.推拿法 点揉中庭、鸠尾,直推膻中至鸠尾,点缺盆、太阳。可健脾和胃降逆。 5.食疗法 ①砂仁藕粉:砂仁末]
6.其他 ①醋蛋疗法:生姜
[按语]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