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在妊娠期间出现踝部、肢体、面目不同程度的浮肿,称为妊娠水肿。如妊娠后常有轻度下肢浮肿,经休息后浮肿自消,不作病论。根据水肿的部位与程度分为四级:一级(+):足部与小腿部有明显的水肿,经休息后不能消退,或稍微消退;二级(++):水肿蔓延至大腿,皮肤肿胀如橘皮样;三级(+++):水肿蔓延至腹部及外阴,皮肤肿胀发亮:四级(++++):水肿蔓延至全身,有时伴腹水。如水肿部位皮薄色白而光亮,按之凹陷不起。称为凹陷性水肿。如至全身水肿不明显.每星期体重增加
中医将妊娠水肿归属人“妊娠肿胀”范畴。中医根据水肿的部位不同及水肿程度的不一,又有不同的名称,如头面遍身浮肿,小溲短少者,称“子肿”;如水肿自膝至足肿,便长者,称“子气”;两脚肿而皮厚者,称“皱脚”;两脚肿而皮薄者,称“脆脚”。病因为脾肾阳虚,孕后阴血聚下养胎,有碍肾阳温化,脾阳失运,以致水湿泛滥肌肤而为肿胀。
[临床表现]
水肿发生在妊娠中后期,踝部、肢体、面目等出现不同程度的浮肿,苔薄,舌淡,脉细滑。
[辨证分型]
分三型。①脾虚型:妊娠后四肢浮肿,下肢为剧,甚者面目及全身浮肿,皮薄光亮,按之凹陷,胸闷腹胀,口淡无味,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细滑。②肾虚型:孕后数月,面目、肢体浮肿,按之凹陷,下肢逆冷,腰酸无力,小便频数,头晕耳鸣,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沉细。③气滞型:妊娠三四月后,先由脚肿渐及于腿,皮色不变,随按随起,胸闷胁胀,纳谷不馨,苔薄腻,脉弦滑。
[养生及治疗原则]
健脾利水,温肾行水。
[养生及保健方法]
1.药物法 ①可应用健脾行水安胎的中药,如党参、白术、茯苓、紫苏梗、大腹皮。再随证选用中药,如脾虚型选用白术、生姜皮、陈皮、茯苓;肾虚型选用桂枝、白芍、生姜、巴戟天、杜仲;气滞型选用天仙藤、香附、乌药、紫苏叶、木瓜、猪苓、泽泻。②中成药选用参苓白术丸、金匮肾气丸。③有利水作用的单味中药有冬瓜皮、桑白皮、玉米须、车前草。
2.外治法 ①擦洗法:甘松100
3.针灸涪 ①针刺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任取两穴。用于脾肾亏虚所致的水肿。②取脾俞、水分,用艾条熏灸。可治各种证型的水肿。
4.食疗法 ①淡豆浆或甜豆浆250毫升,每日1次,饮服。用于子肿,小便短小者。②冬瓜
[按语]
妊娠水肿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严密观察血压、体重、蛋白尿等,慎防发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或子痫,否则会影响母儿生命。怀孕后要注意情志调养,保持心情愉快舒畅,使机体气血运行通畅,可防止水肿的发生。要重视孕期保健,定期做好产前检查,发生异常情况及时诊断,积极治疗。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