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鼻衄、吐血或眼结膜充血,呈周期性发作,称经行吐衄。西医学称为“代偿性月经”、“子宫内膜异位症”。认为子宫内膜组织可于行经时、刮宫或输卵管通气、通液检查时倒人腹腔,种植于盆腔各器官上。如子宫颈狭窄,子宫体过于后屈者更易发生,种植的部位就会有规律地周期性发作。
中医将经行吐衄归人“倒经”、“逆经”范 畴。病因为血热而冲气上逆,迫血妄行所致。
[临床表现]
每遇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衄血,甚或眼、耳出血,经后即止,周期性发作,舌红,苔薄黄,脉数。
[辨证分型]
分三型。①肝经郁火型: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较多,色鲜红,月经提前而量少,心烦易怒,两胁胀痛,口苦咽干,头昏耳鸣,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②肝肾阴虚型: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少,色暗红,平时头晕耳鸣,手足心热,两颧潮红,潮热口渴,月经量少或先期,舌红或绛,苔花剥,或无苔,脉细数。③胃热炽盛型: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鼻衄,色红量多,月经提前而量多,口干欲饮,咽喉干燥,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洪数。
[养生及治疗原则]
清热降逆,引血下行。
[养生及保健方法]
1.药物法 ①可应用清热降火中药,如丹皮、黄芩、栀子、生地。再随证选用中药,如肝经郁火选用龙胆草、黄芩、栀子、青蒿、牛膝;肺肾阴虚型选用沙参、熟地、白芍、黑芥穗;胃热炽盛型选用黄芩、黄连、大黄、茜草。②中成药选用龙胆泻肝丸、生脉饮、云南白药片。③有凉血止血作用的单味中药有小蓟草、鲜茅根、鲜藕、地榆炭、墨旱莲。
2.外治法 ①用棉花蘸京墨汁塞鼻孔,同时仰头,用手指压迫迎香。有凉血止血的功效。②头后仰,用冷湿毛巾盖额部可起到止血作用。③黄柏、丹皮、栀子、郁金各
3.针灸法 ①针刺太冲、风池、阳陵泉、上星、迎香,用泻法;肝经郁火者取足厥阴经、督脉经穴为主,用泻法,不宜灸。②针刺太溪、三阴交、孔最、风池、迎香,阴虚肺燥者取足少阴、手太阴经穴为主,太溪、三阴交行补法.孔最、风池、迎香行平补平泻法,不宜灸。③合谷、迎香、血海用泻法,偏热者加水泉。血海、水泉可泻血中之热,以止血热之妄行。
4.按摩法 ①按揉合谷。3分钟。②按揉脚全息鼻、肾上腺。各2分钟。③捏脚
后跟:用拇指、示指(食指)捏脚后跟(踝关节与足跟之间凹陷处),左侧鼻子出血捏右脚后跟,右侧鼻子出血捏左脚后跟,可止血。
5.食疗法 ①鲜茅根
[按语]
经行吐衄之症以未婚女青年多见。平时应注意性情修养,调整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应避免饮食辛辣刺激易上火的食物。如有经行吐衄先兆,应立即静卧,可在头额部敷冷毛巾,并保持镇静,切勿急躁动怒,以防血涌上窍而致吐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