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少于2日,经量少,连续2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过少。主要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气候与季节的改变、生活环境的变化、精神刺激、情绪紧张、过度疲劳等,经大脑皮质干扰了下丘脑一垂体.卵巢轴的相互调节失调;或营养与代谢紊乱,如挑食、盲目减肥、营养不良、肝功能障碍等使代谢紊乱,通过神经、体液的途径,影响了性轴的调节失调;或受外源性药物质的影响,如长期服避孕药、不正确地服激素类药物,也可干扰性轴的正常调节与相互制约。
中医将月经过少归人“经水涩少”、“经量过少”范畴。病因有虚实之分。虚者或因化源不足,以至血海亏虚;或精血衰少,血海不盈。实者多由瘀血内停,或痰湿阻滞,经脉壅阻,血不畅行而月经过少。
[临床表现]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或经期缩短,少于2日,经量少,苔薄,脉细。
[辨证分型]
分四型。①血虚型:月经周期正常。行经量少,或点滴即净,色淡,或伴头晕眼花,心悸怔忡,面色萎黄,小腹空坠,舌淡,苔薄,脉细。②肾虚型:周期正常,月经量少,质薄,色淡红或暗红,头晕耳鸣,腰脊酸软,足跟痛,小腹冷,或夜间溲多,舌淡,脉沉弱。③血瘀型:经行量少,色紫黑,有血块,小腹胀痛拒按,血块排出后胀痛减轻,舌紫暗或有小瘀点,苔薄,脉细涩。④痰湿型:月经量少,质粘如痰,色淡红,形体肥胖,胸闷呕恶,或带多粘腻,舌淡,苔白滑。
[养生及治疗原则]
养血调经,或兼益肾补之,活血化瘀,化痰燥湿。
[养生及保健方法]
1.药物法 ①可用养血调经的中药,如党参、当归、熟地、白芍。再随证选用中药,如肾虚型选用菟丝子、杜仲、枸杞子、山茱萸;血瘀型选用桃仁、红花、川芎;痰湿型选用茯苓、半夏、苍术、香附、陈胆星、石菖蒲。②中成药选用当归丸、活血调经片、乌鸡白凤丸、四制香附丸。③有调经作用的单味中成药有当归、熟地、白芍。
2.外治法 ①桃仁、红花、当归、香附、肉桂、白芍、吴茱萸、小茴香、郁金、枳壳、乌药、五灵脂、蚕砂、蒲黄、熟地各等份,研细末,酒调成膏状,敷脐,外盖纱布,胶布固定。2日1次。有养血调经,活血祛寒之功。②附子、肉桂、当归、延胡索、五灵脂、莪术、青皮、威灵仙、川芎、酒白芍、乌药、香附、苍术、厚朴、郁金、半夏、丁香、木通、醋炒大黄、炒蚕砂、吴茱萸、黄连各
3.针灸绦 ①取气海、三阴交、血海、归来,针灸并用。隔日1次。经前l星期针灸有温经养血,行气活血的作用。气郁者加内关、行间(泻法),血虚者加足三里(双侧)、脾俞(双侧)、肝俞(双侧),用补法;痰阻者,加合谷(双侧)、外关(双侧)、丰隆(双侧),用泻法。②耳穴:取子宫、内分泌、皮质下、卵巢、肝。
4.按摩法 ①按揉阴陵泉、三阴交。各2分钟。有养血、调节内分泌失调的功效。②揉关元、气海,按血海、三阴交、足三里,一指禅推肝俞、脾俞、肾俞。有养血调经作用。
5.食疗法 ①龙眼肉粥:龙眼肉
[按语]
月经过少常与月经后期同时伴见。应积极治疗,预后尚佳,不影响工作与生活,但容易向闭经转化,导致不孕。在育龄妇女中如经量突然减少,应首先排除妊娠后再治疗。预防重在保暖,经期严禁涉水、饮冷,以免凝滞气血。此外,要调节情志,适劳逸,搞好计划生育,避免人工流产,可减少本病的发生。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