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增多,失血量每个月经周期超过肋毫升,称月经过多。由于反复周期性多量出血,可导致继发性贫血,可出现头晕目眩,心慌心悸,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等症,严重影响工作、学习、生活。月经.过多的原因,以往认为是性腺内分泌紊乱,激素水平不正常所致。现多认为与子宫内膜的前列腺素的失调有关。本病可见于有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或继发于产后、人流后,放环后、扎管术后,也可继发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病等,前者为功能性,后者为器质性病变所致。
中医将月经过多归人“经水过多”、“月水过多”范畴。病因为气虚统摄无权,或血热扰动血海,迫血妄行,或血瘀停留,积于冲任,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故月经量多。
[临床表现]
月经过多,头晕目眩,面色肋白,气短懒言,心悸怔忡,肢软无力,舌淡,苔薄,脉细弦。
[辨证分型]
分三型。①气虚型:月经量多,色淡红,质清稀,面色咣白,气短懒言,肢软乏力.,或小腹空坠,或心悸怔忡,神疲倦怠,舌淡,苔薄,脉细弱。②血热型:月经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粘稠,或伴小血块,心烦口渴,小溲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③血瘀型:经行量多,或持续难净,色紫黑,有血块,或伴有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疼痛缓解,舌紫暗,有瘀点,苔薄,脉细涩。
[养生及治疗原则]
补气摄血固冲,或凉血清热止血,或活血化瘀止血。
[养生及保健方法]
1.药物法 ⑦可应用补气摄血固冲齣中药,如党参、仙鹤草、大蓟草、侧柏炭、地榆炭、生茜草、血余炭、墨旱莲。再随证选用中药,如气虚选用黄芪、白术、升麻、熟地;血热型选用生地、地骨皮、丹皮、白芍、黄柏;血瘀型选用蒲黄、五灵脂、花蕊石。②中成药选用固经丸,或知柏地黄丸、二至丸、养血止崩煎、宫血宁等。③有止血作用的单味中药有蚕砂、乌梅、野地瓜藤、辣椒根等。④验方选用大蓟(鲜)、血见愁、脱力草等,煎服。
2.挑治法患者面向椅背而坐,暴露腰部,消毒皮肤,从督脉经的阳关到腰俞之间任取一点,用三棱针横行挑破表皮0.2—0.3厘米,深0.1~0.15厘米,自上而下连续挑三针,间距0.1厘米挑时患者有注射感,以皮肤略有出血为度。挑后用碘酒消毒,纱布固定。月经来潮后即可挑治,但以经量开始多时效果较好,可连挑治2—3个月经周期。有益肾止血的功效。
3.针灸法 ①针刺断红,有止血作用;针刺三阴交、血海、行间,深刺法,用于血热型;针刺太溪、足三里、气海,补法,用于气虚型;针刺中极、血海、地机,深刺法,用于血瘀型。②艾条灸隐白(双侧),每次20分钟每日2次,以皮肤潮红但勿烫伤皮肤为宜,血热者忌用。③耳穴埋针:取子宫,、卵巢、内分泌、肾区,或神门、子宫、肝、脾、肾、内分泌、皮质下,将王不留行子放在方块胶布中,贴附于穴位上,然后用拇指、示指(食指)按压,稍有压痛即可。每次5分钟,每日3次,两耳交替取穴埋药,1星期2次,8次为1个疗程。④头针:头部双侧生殖区,辅以足运感区,用75%乙醇棉球消毒针刺部位,针尖与头皮呈30度角,用2寸长毫针,先刺双侧生殖区,再用4寸长毫针刺双侧足运感区,快速进针后,双手同时快速捻转,每次捻针2—3分钟,间隔5分钟后再行第二次捻转,如此捻转3次后,再留针15分钟可出针。每日1次,于经前3旧开始到经血止。
4.敷脐法 党参√白术、黑炮姜、乌贼骨,各
5.推拿法 取气海、关元、肺俞、脾俞、胃俞、膻中、巨阙,采用指按、摩、揉等手法,用掌摩脐腹(逆时针方向),推按肺俞、脾俞、胃俞及督脉诸穴。有补气摄血的功效。用于气虚而月经过多。
6.食疗法 ①生萝卜(青、白皮均可)1 500~
[按语]
月经过多是常见病,应及时诊断和治疗。如日久不愈,先期出血可继发贫血,从而影响工作与生活。经期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同时调摄情志,加强营养,不食辛辣刺激动火之品。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