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在经期前后或月经期发生下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影响正常工作或生活。称为痛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是指月经初潮后不久即发生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常见于未婚及不孕的妇女。妇科检查时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有时与子宫发育不佳、子宫颈口狭窄和子宫位置屈曲有关;或有膜样痛经,内膜呈管型整片脱落,排出时疼痛剧烈,内膜排出后疼痛缓解。继发性痛经是指月经初潮后一段时间无痛经,而以后再发生痛经,多数由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引起,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性盆腔炎、子宫肌腺病和子宫肌瘤等。痛经的原因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子宫痉挛性收缩或经血不畅引起子宫收缩过强有关。病因为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等,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其病位在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证。
[临床表现]
经前1—2日或临经第一日小腹疼痛,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疼痛可引及全腹或腰骶部、或会阴、肛门坠痛,甚则伴恶心,经血排出流畅时疼痛常可减轻,也有疼痛持续到经后消失。苔薄,脉弦。
[辨证分型]
分六型。①气滞血瘀型:经前或经期下腹胀痛,经量少,或经行不畅,色暗红,伴经前乳房胀痛,舌紫暗,苔薄,脉弦。②寒湿凝滞型:经前或经期下腹部冷痛,得热痛减,经行不畅。大便溏薄,苔白腻,脉弦紧。③湿热阻络型: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平时少腹痛,经时疼痛加剧,经量多,色紫红,质稠秽臭,小溲黄赤,大便不畅,口干口苦,苔薄黄,脉弦数。④气血虚弱型:经净后下腹绵绵作痛,喜揉按,经行量少,色淡红,质稀,面色咣白,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弦。⑤肝肾亏损型:经后下腹疼痛,行经量少,色淡,腰骶酸痛,头昏耳鸣,舌淡,苔薄,脉沉细。⑥膜样痛经型:经行下腹剧痛拒按,量少不畅,色暗红,伴有血块或片状膜排出后疼痛缓解,恶心呕吐,舌暗,苔薄,脉弦涩。
[养生及保健方法]
1.药物法 ①可应用理气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制香附、川棟子、延胡索、乌药、白芍、蒲黄、五灵脂。再随证选用中药,如气滞血瘀型选用柴胡、郁金、枳壳;寒湿凝滞型选用吴茱萸、肉桂、艾叶;湿热阻络型选用栀子、丹皮、黄芩、败酱草;气血虚弱型选用当归、白芍、川芎、党参、黄芪;肝肾亏虚型选用山茱萸、续断、巴戟天、杜仲;膜样痛经型选用血竭、乳香、没药、丹参、莪术。②中成药选用当归丸、四制香附丸、艾附暖宫丸、乌鸡白风丸、月月舒冲剂、延胡索片、大黄廑虫丸或益母草膏(或冲剂)。③单验方有生姜、益母草、肉桂,分别与红糖同煎温服。用于寒性痛经或瘀阻型痛经。
2.外治法 ①痛经栓]粒,塞人肛门,用于腹痛时。②当归、川芎共研散,每用少
许,炒热熨脐部,热气透人,血下痛止。有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③蒲黄、五灵脂共研,敷脐腹部,外用热水袋温熨。有活血行瘀止痛的功效。④用穴位吸引器吸关元(位于耻骨联合上
3.针灸法 ①针刺三阴交、关元、合谷,经前3—7日:开始针刺,每日1次,直至痛止。②耳针:取子宫、交感、生殖区,留针20分钟。经前3~7日开始,每日1次。③水针:可用丹参注射液或复方当归注射液,取八僇,于经前3~7日开始,每穴注入药液0.5毫升。每次,穴,每日1次。④经期疼痛发作时,针十七椎下1.5—2寸,艾灸气海、关元。5—10分钟。有止痛的功效。
4.按摩绦 ①用拇指按压合谷(双)或三阴交(双)。5分钟。②摩腹:按摩下腹部,即疼痛的部位直到腹痛止。③按揉脚全息之生殖腺。5分钟。④按摩地机、三阴交。各3分钟。⑤按揉内关、合谷。各5分钟。
5.推拿法 一指禅推气海、关元、肾俞、八膠。有补肾调气的作用,气行则血行。
6.食疗法 ①生姜
[按语]
痛经是常见的病证,也是妇科急症之一,为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患者要保持情志舒畅,消除对月经来潮的恐惧心理。加强自我保健意识,经期避免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适寒温。忌房事,避免辛辣生冷食物。平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痛经的发生。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