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是指鼻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鼻炎是鼻腔黏膜的急性炎症,易引起急性中耳炎、鼻窦炎、肺炎等并发症。病因是由病毒感染、细菌乘机侵入鼻黏膜而使鼻腔内血管扩张。上皮下组织水肿,腺体分泌增加,分泌脓性黏涕。鼻镜检查鼻黏膜极度充血、水肿、湿润,鼻腔内有脓性分泌物。慢性鼻炎多由于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因粉尘、有害气体长期刺激而致。鼻腔长期用滴鼻净、麻黄素类药,易引起药物性鼻炎。慢性鼻炎表现为组织细胞增生;鼻黏膜和鼻甲骨增生、肥厚,病程较长,患儿常因鼻塞而用口呼吸导致慢性咽炎。另外,鼻炎影响咽鼓管,又易引起中耳炎,对患儿健康影响明显。
中医将鼻炎归入“伤风鼻塞”、“鼻窒”范畴。病因为肺脾气虚,鼻窍失养,外邪滞留。鼻病日久,气血不行,瘀血停聚于鼻窍经脉,则鼻腔窒塞。
[临床表现]
鼻塞,流涕,呼吸不畅。
[辨证分型]
分四型。①风热上犯型:鼻塞,涕少而黄,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口渴,苔薄黄,脉浮数。②风寒外束型:鼻塞声重,涕多而清,头痛恶寒,发热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③气虚邪滞型:鼻塞,黏涕时轻时重,头重畏寒,鼻甲肿胀,舌淡,苔白,脉浮。④气滞血瘀型:持续性鼻塞,黏涕,嗅觉减退,鼻甲肿胀紫暗如桑椹样,舌红或有瘀点,脉弦细。
[养生及治疗原则]
疏风清热通窍,或祛风散寒通窍,或补气宣肺通散鼻窍,或理气活血化瘀通窍。
[养生及保健方法]
1.药物法 ①可应用宣通鼻窍的中药,如细辛、苍耳子、苍耳草、辛夷花、白芷。再随证分型选用中药,如风热上犯型选用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荆芥、竹叶;风寒外束型选用羌活、藁本、川芎、麻黄、升麻、葛根;气虚邪滞型选用鱼脑石、黄芩、龙骨、党参、石菖蒲;气滞血瘀型选用白术、川芎、丹参、当归、赤芍、郁金。②中成药选用苍耳子散、鼻炎宁、辛芩冲剂、复方鹅不食草滴剂、小儿鼻炎片。
2.外治法①碧玉散吹鼻。每日3—4次,10日为1个疗程。用于风热上犯型鼻炎,鼻塞涕黄者。②苍耳子、辛夷花各
3.针灸法 ①针刺迎香、上星、合谷,头痛配风池、太阳、印堂,用泻法。有清热宣肺,通利鼻窍功效。②艾灸:取人中、迎香、风府、百会,灸至局部发热为度。隔日1次。功能疏风散寒通鼻窍。③耳穴:取鼻、内鼻、肺、脾、内分泌、肾上腺、皮质下,针刺或压穴。用于单纯性鼻炎。
4.推拿法 按摩鼻侧,至鼻发热。每日1次。用于单纯性鼻炎,鼻塞不通。
5.药枕法 白芷、辛夷花各等份,加工成粗末作枕芯。有祛风散寒,宣通鼻窍功能。
6.物理疗法 用超短波或红外线在鼻两侧照射。每次20分钟,隔日1次。有活血化瘀,宣通鼻窍作用。
7.下鼻甲封闭法 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做下鼻甲封闭。每侧2毫升,隔日1次。用于鼻甲肥大不消者。
8.食疗法 ①鸡蛋10个,辛夷花
[按语]
鼻炎是儿科常见病,冬春易发。急性鼻炎如失治、误治,易发展为慢性鼻炎,且缠绵难愈。其发生与患儿的素体虚弱,居住环境不洁及药物损害有关。故平时应注意加强体育锻炼,以提高患儿的体质,应注意环境卫生,空气宜温和湿润,避免有害气体、粉尘的刺激。鼻腔局部用药应选择损害作用较小的药物,且不宜长期使用。另外,鼻塞时勿强力擤鼻,以防邪毒窜入耳窍,致发耳疾加重病情。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