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湿疹是婴儿期常见的有遗传倾向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好发于l~6个月小儿,以过敏体质者为多。皮损常对称发于面颊、额部及头皮,少数可累及胸背及上臂,有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脱屑等多形性损害。在头皮、眉部有黄色脂性痂皮覆盖,部分婴儿有吐奶、腹泻等消化不良表现。皮疹可反复发作,在2岁以内可愈。按其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中医将婴儿湿疹归人“奶癣”、“胎癥疮”、“浸淫疮”、“粟疮”范畴。病因为胎中热毒蕴结,或后天饮食失调,脾失健运,内蕴湿热,外受风湿热邪所致,或因血虚化燥生风而成。
[临床表现]
剧烈瘙痒和多种形态的皮肤损害,如丘疹、糜烂、渗液及苔藓化等。
[辨证分型]
分三型。①湿热内盛型:皮损为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瘙痒难忍,皮疹边缘弥漫不清,泛发四肢及躯干,伴口苦,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②脾虚湿盛型:皮损色暗红不鲜,表面有水疱、渗液,部分干燥结痂,患儿消瘦,纳少便溏,或吐乳,夜间哭闹不安,苔白腻,脉濡缓。③血虚风燥型,反复发作,皮肤浸润肥厚,干燥脱屑,色素沉着或苔藓样变,分布局限,瘙痒剧烈.伴口渴咽干,大便于结,夜寐不安,舌淡,苔薄或少苔,脉细数。
[养生及治疗原则]
治宜清热利湿,祛风止痒;或凉血解毒,滋阴润燥。
[养生及保健方法]
1.药物法 ①常用清热利湿,祛风解毒中药,如金银花、连翘、白鲜皮、地肤子、薏苡仁、萆蘚、车前子、木通、赤芍、丹皮。再随证选用中药,如湿热型选用龙胆草、栀子;瘙痒剧烈者选用白鲜皮、苦参;血虚风燥型选用蜈蚣、乌梢蛇、生地;如起脓疱,有感染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大便干结者加制大黄、天花粉;夜寐不安者加夜交藤、酸枣仁、珍珠母、磁石。②中成药选用六神丸、解毒消炎丸、人造牛黄粉、五宝散;轻证用三妙丸,防风通圣丸。③有利湿止痒作用的单味中药有黄柏、苦参、薏苡仁、蛇床子。
2.外治法 ①苦参、黄柏、蛇床子、地肤子、败酱草各
3.食疗法 ①绿豆、百合各
[按语]
由于湿疹病多迁延,形态不定,其发生又与饮食有关,故日常调理与预防尤为必要。患儿及乳母应忌食辛辣刺激、鱼腥等发物。应避免毛织化纤衣服接触患儿皮肤,忌用过热水及碱性强的肥皂洗患处。如结痂厚时,先用麻油浸润,再轻轻揩去结痂。避免喂哺过量的食物,以保证正常消化;对患儿饮用牛奶或其他蛋白食品应煮沸,可减少过敏现象发生,并注意补充钙剂及富含维生素C的果液。如患儿病程延续至2岁以上,并伴有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病,则演变为异位性湿疹,较难治愈。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