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反复发作的神经系统综合征。是由于脑部兴奋性过高的神经元产生过度的放电从而引起阵发性短暂性的脑功能紊乱。可分两类,原发性(特发性)癫痫多无脑部器质性病变,或代谢异常原因不明,或有遗传因素;继发性(症状性)癫痫是因脑部有局限性或弥漫性器质性病变,或由于全身缺氧、代谢异常、中毒性疾病等引起。在大发作时患儿常突然昏倒,意识丧失,肌肉抽搐,双目上翻,甚则口吐白沫,喉中发出异声,或大小便失禁,片刻后即醒复常,反复发作,不定期。也有失神小发作,如双目呆视或上翻,口角或眼睑抽搐;肢体某一部分抽动或动作停止等,发作时间仅为数秒钟。脑电图检查有50%~60%患儿有癫痫波型,经睡眠或药物等诱发试验后阳性率可高达90%。
中医将癫痫归人“痫证”范畴,俗称“羊痫风”。病因为先天禀受胎气,或家族有痈证史,生后即痫;也有后天受惊、痰、风、食、劳倦、跌仆损伤、产伤、虫证等外因诱发,惊风反复,痰浊内扰,闭阻心窍,或因惊恐,气机逆乱,或有瘀血内闭,上蒙清窍,而致神态失常。
[临床表现]
患儿突然昏倒,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和肌肉抽搐,或口吐涎沫,或类似猪、羊叫声等症。
[辨证分型]
分四型。①惊痫型:突然惊恐意乱,不能自制,吐舌惊叫,面色时红时白,或有昏仆,脉弦滑乍大乍小。②风痫型:发作时神昏,双目上视或斜视,面色红赤,手指抽搐,颈项强直,脉弦滑。③痰痫型:发作时痰浊壅盛,喉间漉漉有声,口角流涎,瞪目直视,神昏,痴呆,面色少华,手足抽搐不甚明显,舌苔白膩,脉弦滑。④瘀血痫型:有外伤及产伤史患儿,发作时四肢抽搐,神昏窍闭,面黄肌瘦,舌红少津,有瘀痕,脉细涩。
[养生及治疗原则]
镇惊安神,豁痰定痫,或平肝熄风祛痰,或活血化瘀通窍。
[养生及保健方法]
1.药物法 ①可应用化痰镇惊,熄风定痫的中药,如天麻、胆南星、竹沥、半夏、远志、陈皮、僵蚕、钩藤、天竺黄、辰砂。再随证选用中药,如惊痫型选用珍珠、牛黄、黄连等;风痫型选用琥珀、全蝎;痰痫型选用石菖蒲、郁金、明矾;瘀血痫选用赤芍、丹参、红花、川芎、当归。②中成药选用镇痛片、白金丸、礞石滚痰丸、羊痫风药饼。③有熄风止痛作用的单味中药有珍珠、琥珀、全蝎、僵蚕。
2.外治法 ①栀子、桃仁、面粉各等份,共捣泥,用鸡蛋清调和,敷足心。3次为1个疗程。用于风痫。②穴位埋线疗法:用消毒羊肠线l~2厘米,用腰椎穿刺针刺人丰隆、大椎、足三里,埋线。20日1次。用于间歇期癫痫。③催吐疗法:瓜蒂、防风各
3.针灸法 ①取人中、合谷、十宣、内关、涌泉,用泻法,快速针刺,用于癫痫发作时;取大椎、合谷、神门、心俞、丰隆,用补法、平泻法,隔日1次;灸百会、足三里、手三里,各三壮,隔日1次,用于癫痫休止期。②耳针:取皮质下、神门、脑干。有熄风镇惊止痛作用,用于癫痫小发作。
4.推拿法 分阴阳,推三关,退六腑,推补脾土,推肺经天门人虎口,运八卦,赤风摇头,揉中清,掐总筋,掐揉行间,掐揉昆仑。功能化痰熄风制痫。
5.按脊疗法 用手指指端或罗纹面按压大椎、身柱、腰俞,每穴按压约1分钟,再左右拨动约50次。功能滋肾止痛。
6.食疗法 ①新鲜橄榄含于口中,嚼汁吞咽.每日7—10枚,连食3~7日;或新鲜橄榄
[按语]
癫痫是儿科常见的疑难顽症,因其病因众多,反复发作,殊难根治。以痰火壅盛者为多,治则首主祛痰,兼清心开窍,镇惊平肝。本病应重视预防,孕妇应保持情绪平和,避免受惊,产前做好胎位、骨盆等检查,避免产时引起产伤、缺氧及窒息等,达到预防的目的。患儿必须得到妥善保护,要合理安排生活和学习,保证休息时间,避免惊恐等精神刺激,患儿外出尽量陪伴,禁止去河边或火边等危险场所游戏,防止外伤。发作时要让患儿侧躺,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护唇舌,免受咬伤。忌食肥甘辛辣及兴奋刺激性食品。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