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道感染又称尿路感染,是指细菌侵入泌尿道(如尿道、膀胱、输尿管、肾)所引起的感染,主要包括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常见病原菌有大肠杆菌,其次为变形杆菌、产气杆菌等。小儿输尿管长而弯曲,发育不全,易于扩张而致尿潴留,发生泌尿道感染。女孩尿道短,更易发生感染,并易反复。新生儿以全身症状为主,表现为发热,呕吐,吮奶无力,体重不增;婴幼儿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而泌尿系局部症状轻微,起病急骤,高热寒战,面色苍白,恶心吐泻,有神昏嗜睡,或排尿时哭吵,尿液混浊;年长儿除发热等全身症状外,多数有典型的尿频、尿急、尿痛或腰痛等症状,也有出现一过性血尿。尿常规检查,白细胞>5个/HP或大量白细胞及脓细胞,蛋白微量,可有管型,红细胞少见;小便培养细菌数>1×109/升。慢性尿路感染病程在6个月以上,患儿反复间歇性发热,腰酸乏力,进行性消瘦,贫血,食欲减退,迁延不愈,可出现肾功能衰竭和高血压。
中医将泌尿道感染归入“淋证”范畴。病因为外感湿热,郁于肝胆,下注膀胱,或外阴不洁,秽浊之邪上行,侵入膀胱,以致膀胱气化失司,下窍不利,又称“热淋”。或为湿热久郁,耗伤正气,而致肾阴不足,脾肾两虚出现正虚邪恋之证,遇劳即发,又称“劳淋”。伴有血尿,称“血淋”。
[临床表现]
年长儿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或有发热恶寒;婴幼儿局部症状不明显,以突然高热、呕吐、腹泻、抽搐、尿液混浊为主。
[辨证分型]
1.急性尿路感染 ①肝胆郁热型:寒热往来,烦躁不安,口苦纳减,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②膀胱湿热型:发热恶寒,尿频、尿急、尿痛,腰酸乏力,或腹胀腰痛,舌红,苔黄或白腻,脉濡数。
2.慢性尿路感染 ①肾阴不足型:低热 盗汗,腰酸疼痛,咽干唇燥,头晕耳鸣,小便涩 痛,舌红少苔,脉弦数。②脾肾两虚型:面目浮肿,神疲困倦,腰酸乏力,小便短涩,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养生及治疗原则]
清肝利胆,清热燥湿,利水通淋,或健脾滋肾化湿。
[养生及保健方法]
1。药物法 ①可应用清热燥湿,利水通淋的中药,如瞿麦、柴胡、黄芩、龙胆草、车前子、栀子。再随证选用中药,如膀胱湿热型选用篇蓄、木通、滑石、金银花、生草梢;肾阴不足型选用生地、丹皮、女贞子、墨旱莲、黄柏、知母;脾肾两虚型选用党参、白术、山茱萸、补骨脂、茯苓。②中成药选用龙胆泻肝丸、滋肾 丸、青宁丸、四季青片。③有清利湿热作用的单味中药有蒲公英、小蓟草、紫草、薏苡仁根、车前草、白茅根。
2.针灸法 ①针刺肾俞、三阴交,耳穴取肾上腺区,强刺激。每日1次。功能滋阴利尿。②针刺中枢、关元、三阴交、膀胱俞,强刺激。每日1次。功能健脾化湿利水。③用毫针刺列缺,针尖向上斜刺5分,有感应时再行捻转手法,大指向前推捻数次出针。功能宣肺退热。
3.耳穴贴膏法 主穴取肾、膀胱、尿道(双侧),配穴取脑点、内分泌、皮质下。用王不留行子或磁珠,外用胶布贴穴。每次3分钟,每日按压3次,每星期交替贴穴1次。有滋肾化湿通淋作用。
4.推拿法 取关元、中极、曲骨、肾俞、血海、三阴交、膀胱俞、八风、足三里、昆仑、阴陵泉。患儿俯卧,用推法推八风、肾俞区域:再重点按揉肾俞、膀胱俞、八风。然后患儿仰卧,按摩关元、中极、曲骨,再平推小腹部,拿昆仑,按揉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血海。按摩后要大量喝水。功能通淋利水。
5。食疗法 ①大蒜蒸西瓜:西瓜1个 (先在西瓜上开三角形洞,挖出小部分瓜瓤)。 大蒜(剥皮,切碎)放人瓜洞中,盖上瓜皮,放 入水中蒸熟,食瓜瓤和大蒜。用于尿路感染。 小便不利,涩痛者。②鸡骨草煲田螺:田螺
[按语]
患儿在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多饮水,以增加尿量,促使细菌毒素和炎性分泌物排出。 患儿要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补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发病期间,忌食辛辣刺激及温热性食物,多食有清热利尿作用的水果、新鲜蔬菜和汤类。家长要注意对患儿外阴的清洁,清洁器具要与成年人分开,勤换内裤,小儿尽量不穿开裆裤。有蛲虫病的要积极治疗,先天性泌尿道畸形的应手术根治。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