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是一种婴幼儿期的常见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大多发生于1岁以内生长发育迅速、早产、人工喂养的小儿。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而使钙、磷的代谢失常,钙盐不能正常地沉着在骨骼的生长部分,以致骨骼发生病变。其特征为骨骼生长发育障碍,肌肉松弛,易惊,夜啼,多汗等。早期患儿易烦躁不安,头部多汗,头颅软化可见乒乓头、方颅、囟门增大及胸骨软化变形,严重时出现鸡胸或漏斗胸,肋骨外翻或有串珠样畸形,下肢呈“O”形或“X”形腿等多种骨骼畸形。囟门闭合、站立、行走、出牙等多延迟。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降低,血清磷酸酶增高。X线腕部摄片示尺桡骨下端增宽,状如杯口,钙化线不齐,呈毛刷状。
中医将本病归人“五迟”、“五软”范畴。在古医籍中早有“鸡胸”、“龟背”、“解颅”等记载。病因为久居室内,少见阳光,脾肾亏损。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脾为后天生化之源,主肌肉,脾肾亏损则气血俱虚,骨髓不充,骨质柔弱,肌肉松软,病久骨骼畸形。
[临床表现]
夜啼,多汗,烦躁,食欲减退,枕秃,方颅,囟门迟闭,或鸡胸,肋骨外翻等。
[辨证分型]
分三型。①脾虚气弱型:自汗盗汗淋多,夜间惊哭,烦躁不安,枕后发秃,纳少腹满,大便时溏,舌淡,苔薄白,脉濡细。②肾精亏损型:除上述症状外,出现肋串珠,手镯,肋软骨沟,鸡胸,漏斗胸,脊柱畸形,“O”型或“X”型。③肾虚骨弱型:面咣多汗,四肢无力,齿迟,语迟,立迟,行迟,囟门迟闭,智力不健,头方肋翻,下肢弯曲,形体消瘦,舌淡,苔少,脉细软无力。
[养生及治疗原则]
益气健脾,滋肾填精,补肾壮骨。
[养生及保健方法]
1.药物法 ①可应用益气健脾补肾的中药,如党参、白术、黄芪、菟丝子、熟地、肉苁蓉、鹿角、巴戟天。再随证选用中药,脾虚气弱型选用龙骨、牡蛎、五味子、黄芪、太子参;肾精亏损型选用菟丝子、肉苁蓉、熟地、鹿角;肾虚骨弱型选用紫河车、龟版、杜仲、牛膝;智力不健加石菖蒲、远志、益智仁。②中成药选用龙牡壮骨冲剂、左归丸、健步虎潜丸。③有补肾益智作用的单味中药有胎盘粉、鹿角、益智仁、苍术、鸡蛋壳粉。
2.外治法 ①黄柏
3.推拿法 补脾土300次,补肾经300次。揉板门30次,摩中脘5分钟,揉丹田2分钟,按揉脾俞、胃俞各10次,按揉肾俞10次,按揉足三里10次,按揉三阴交10次,捏脊5~7遍。功能健肺补肾壮骨。
4.食疗法 ①猪骨(打碎)、黄豆适量,文火同煮1.5小时,加盐、葱、姜服食,常食。功能补肾强筋骨。用于佝偻病骨生长发育不良患儿。②生粟子
[按语]
本病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哺养失宜,以致脾肾气血虚损,骨髓不充,故治疗当以补虚为要,首选益气健脾补肾填髓之药,并注重饮食疗法,用骨肉有情之品,滋养精血,强筋壮骨。婴幼儿提倡母乳喂养,并及时增加鱼、骨汤、蛋黄、肝泥等辅食,多晒太阳,服用钙粉及鱼肝油,可预防发生佝偻病。患儿应当加强户外活动,多受阳光照射,以增加内源性维生素D的产生,衣着要宽松,不宜紧系裤带,以防止肋骨外翻。也不宜久坐、久立。以免造成骨骼畸形。多食蔬菜、水果、胡萝卜、牛奶、蛋黄、骨汤等富含维生素D及矿物质的食物,可及时补充钙质有助于病情向愈。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