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东方养生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现代养生理念 > 正文
  • 传统与现代养生理念

  • 来源:家庭中医药 作者: 时间:2009-11-26 14:48:00
  • 核心提示:  食什么?传统养生的饮食理念是讲究养、助、益、充的有机结合。《黄帝内经》是这样具体提出的:“五谷(稻、麦、小米、大豆、高粱)为养,五果(桃、李、杏、栗、枣)为助,五畜(牛、羊、猪、鸡、犬:为益,五菜(葵、藿、薤

      食什么?传统养生的饮食理念是讲究养、助、益、充的有机结合。《黄帝内经》是这样具体提出的:“五谷(稻、麦、小米、大豆、高粱)为养,五果(桃、李、杏、栗、枣)为助,五畜(牛、羊、猪、鸡、犬:为益,五菜(葵、藿、薤、葱、韭)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天底下的食物难以胜数,但归纳起来,人类赖以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不外乎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6种。这6种营养素,在传统的膳食结构中都具备,只要进食不偏嗜,泛而尝之,完全可以确保我们的健康。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结合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特点而设计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分为5个层次:第一层(底层)为谷类食物,即碳水化合物;第二层为蔬菜、水果;第三层为经常适量的吃鱼、禽、蛋、瘦肉等肉类,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第四层为奶类、豆类食品;第五层(塔尖)是油脂类,但要求每天不超过259。两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当今营养专家们所设计的“膳食宝塔”,只不过是将传统膳食结构的养、助、益、充加以量化和形象化而已。

      怎么食?传统饮食养生理念至为独特的是“天人合一”,即要求人们遵循天体运行的规律安排膳食。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是昼夜交替,昼夜交替体现着阴阳消长。《黄帝内经》概括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就是说,朝午阳气长,阴气消,人的各种生理机能处于增长状态;昏夜正相反,阳气消,阴气长,各种生理机能呈消退状态。因此,人们的饮食必须与之相呼应:早餐吃饱,中餐吃好,晚餐吃少。

      传统饮食养生的这种理念,无疑是正确的。白天,精力充沛,进行劳作,消耗能量,需要及时补充足够的营养,才能保持平衡,否则,饥肠辘辘,诚如明·郑碹《昨非庵日纂》所说:“太饿伤脾。盖脾藉于谷,饥则水谷莫运而脾虚。”晚上,躯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新陈代谢相对降低,能耗少,进食当然要相对减少;否则,诚如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所说:“饮生众疾。至于用药消化,尤伤和也。”日本医学专家研究表明:进食过饱后大脑中的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比进食前一下子要猛增好几万倍,而这种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正是引起人体大脑早衰的一种主要物质。大脑一早衰,其它器官也就跟着起连锁反应了。其实,勿须研究,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这样的经验:晚餐量大,夜里饱胀难眠,翌晨倦怠乏力,不思饮食,停聚积滞的消化不良症状明显。消化不良,不仅导致免疫力功能下降,引发或加重溃疡病、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而且还会产生心理疲劳感,引起焦虑、忧郁、急躁等情绪反应,严重者还可出现人格变化。

      道理就这样再明白不过。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有些人。生活任性,早晨赖床不起。起床后为赶上班时间,紧紧张张,有就吃一点,没就作罢;中午,由于午休时间有限,或回家或在单位,有什么吃什么,尽快打发肚子,晚上时间充裕,悠然引觞,自鸣得意地说:“早点可点可不点,中餐随便快中餐;四菜一汤二两酒,全天营养靠晚餐。”殊不知这是跟自己过不去的不良生活方式。

      “不食而作,饥肠辘辘;饱食而卧,乃生百病。”可见,“病从口入”这一格言,除了严防不卫生食物人口外,还应增加一层含意,即严防逆阴阳消长之道的不合理膳食方式。

      现代养生食法理念

      挣扎在饥饿线上时,“民以食为天”主要是指吃饭活命;而小康乃至富裕时代的“民以食为天”则应该有新意,主要是指吃什么,怎样吃才可保健康——健、寿、智、乐、美的“大健康食法”。这就是现代人的食养追求——都与食法有关。现代养生理念的食法:

      节食 少食科学证明节食不但可保胃口、促食欲,还可延寿。基因学证明:少食可使染色体端粒DNA的丢失延缓,染色体端粒DNA称为“寿命生物钟”,它随年龄增加而逐渐缩短(DNA丢失),少食则可使其丢失延缓,从而延长寿命。

      素食 实为“以素为主”、“基本吃素”。土豆、各种绿色蔬菜、水果和豆制品可避免动脉硬化和防癌。近来提出,蔬菜应成为主食。素食可称蔬食,指包括植物性食油在内的植物类食品,目前为饮食热点,但不应只素不荤。

      杂食  又称博食、配食,指吃得杂。日本提出“每天至少吃30种食品”,五谷杂粮受欢迎的原因也在此。五谷杂粮也有科学食法,一是食物互补,既吃米饭又吃面食,还吃杂粮。米、面中人体所需的赖氨酸、色氨酸含量少,混吃可取长补短,提高食物的生理效价。各种豆类、荞麦、莜麦、高粱、小麦和薯类都是互补好原料。一是提高粗粮的食用品质,如金银花卷、杂合面条或煎饼、窝头。有人喜吃的“二米饭”(大、小米)以及带馅食调味品(包子、饺子、馄饨等)。近来还兴起吃野、吃粗(粗加工)和吃皮,适当选食,也可收效。

      慢食  增加咀嚼时间,可谓功效奇妙,助消化,防胖减肥,健脑,美容,抗癌,助钙吸收。日本提出每口饭嚼30次(30秒),一顿吃饭半小时以上。怎样慢食?单纯的意识控制,一不留心就会恢复快食,故要“设法”解决,例如边吃边读(近年来国际上十分流行);用左手进食(还可“开发右脑”);或多吃“有嚼头”的食品(肉烧得不太烂、红薯条、鱼干、带骨肉、带刺鱼、鱼头、富含纤维的蔬菜等)。

      淡食  少盐是淡食的主要内容,可有效地预防高血压。少食酸、甜、麻、辣、辛,也就是淡为主,做到“食而量未足,品而味未尽”。所谓“味淡,心亦淡。”为了少食盐又“咸中得味”,可把“盐瓶放在餐桌上”(西方流行的“餐时加盐法”),菜肴起锅端到餐桌后再加盐。盐附于菜肴表面,使菜肴不减咸味,因未渗入内部,可减少1/3。2/3的用盐量。

      早食  三餐均要早。早饭吃得早,可有效并及时地补充一夜未进食的暂时营养不足,提高和保护脑力;午、晚饭吃得早,可防肥胖及防病。近年来国际上对晚餐迟吃的危害更加关注。

      生食  在当前“回归自然”声中得到了加强。已有不少例子说明癌症等“绝症”可单靠生食而愈的。熟食引起人体应激,产生的毒素多,多食对延寿不利,生食可免此弊。但生食应讲卫生,也不是所有食品均可生食。“当生则生,当熟则熟”,能生食的尽量生食,并注意卫生。

      冷(凉)食  “低温延寿法”认为冷食、凉食可降体温。“动轧熟食”有弊端,有不少研究认为熟食、热食对食物的“活性”与营养素有破坏作用。不过,冷(凉)食习惯要逐渐养成,突然实行会带来疾病,反而对健康不利。   

      鲜食  即吃得新鲜,宜采购新摘新采的食物。就厨要讲究“鲜烧鲜食”,“吃多少烧多少,“一顿吃完”,使冰箱的作用大减。这虽费事费神,但于健康有大益,习惯了就觉得“不费事”了。

      定时食  三餐应定时定量,定时与人体生物钟和谐合拍,且使食物得到充足利用,更重要的是生命活动有了“时间保证”,不易生病。

       零食  不吃零食和零食过多都是误区。零食不是单纯为吃而吃,可补正餐间隔时间过长所造成的暂时性营养不良。近年来国际上提供“五餐制”,甚至“羊吃草式进食”。这些方法都在于保持一天24小时的营养充足。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