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多有“冬日养阳”的说法,民间也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其实,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一些理论与细节值得我们深究。
笔者以为,秋冬养阴更为贴切。《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明确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段文字清楚地说明了人们在养生中要顺从四时阴阳这个根本。围绕着“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的基本观点,讨论了养生的原则,提出了平调阴阳、以合四时的理论,即主动调节内脏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接着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到了秋天,若违逆了秋收之气,太阴之气不能收敛,就要发生肺热胀满喘息的病变;到了冬天,不好好养生,违逆了冬藏之气,少阴之气不能闭藏,就要发生肾气不能蓄藏的病变。这段话告诫人们,若破坏了五脏适应四时阴阳逆变的正常规律,不可避免地要导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失调而发生病变,甚至危及生命。所以中医养生学把适应四时阴阳看作是一切生物维持生存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外界气候呈现以“收藏”为主的特点时,人们养生也应该遵从自然规律,注意藏精纳气,顾护阴精,少一点剧烈的活动,多一点静养是有益的。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硬化症的中老年人,冬季往往是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危险时期,更要注意保养,避免剧烈活动等宣泄阳气的行为。即便是进补,也以顾护阴精,阴阳双补,切勿大热大燥,伤阴而终损及阳。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四时养生的基本原则。各家有所争论,但总体来说,春夏养生气、养长气,以适应自然界阳气渐生而旺的规律,即所谓养阳,从而为阳气潜藏、阴气盛打基础,而不应宣泄太过或内寒太甚而伤阳气;秋冬养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所谓养阴,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而不应耗精而伤阴气。自然,阴阳偏盛偏衰之体应分别对待。如素体阳虚,则要“冬病夏养”,于春夏之时注意调养阳气,给予培补,且不可食冷食凉,较于冬季病发再用热药效果好。素体阴虚,则要“夏病冬养”,于秋冬时即以滋补肝肾,多可减轻春夏发病程度,不必拘于教条。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