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咽养生法是指在口腔、咽喉局部用药.或加以器具或手法,以治疗口咽部及身体其他部位疾病的一种养生方法。口咽法历史悠久,如东汉名医华佗用补骨脂、青盐炒研擦牙以治疗肾虚牙痛,获得“神效”。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有“晨叩齿三百下”。隋朝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养生导引》中也有“东向坐,琢齿三十六,治齿痛“的牙齿保健方法。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以蔷薇皮、黄柏、升麻、生地黄水煎取汁,含漱治疗口疮。同样,治喉法也在上述医家中也有所论述。如华佗用薄荷、麝香研末吹喉治疗喉痒,孙思邈以附子、生姜、白矾研末吹喉治疗口噤不开。宋代,《太平圣惠方》用鳊鱼胆汁滴喉防治咽喉肿痛,以盐花点涂治悬壅下垂等。到清代发展更快,如《理瀹骈文》以当归、川芎、连翘、熟地置壶中加水煎煮,吸其逸出的气雾,以治疗血虚头痛;以香附、生姜、青盐研末,擦牙治腰痛。由于口咽部用药有利于药物的吸收,疗效明显,且有养生保健作用,所以也为广大群众喜闻乐用,流传甚广。现在盛行的药物牙膏刷牙,防治口腔、牙齿疾病,也是本法的发展应用。目前比较常用的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含嗽法、擦牙法、塞齿法、涂抹法、贴覆法、浸渍法、蘸点法、刷牙法、叩齿法、搅舌法、咀嚼法、吹药法、滴药法、蒸汽吸入法、烟熏法、噙化法等。
【操作方法】
(一)含嗽法
含嗽法是将药物煎取汁后含在口中含漱后吐出,或将药丸含在口中烊化后漱口吐出,为防治口腔、咽喉疾病的一种常用外治方法。
根据病情选择药物,将药物加水、或酒、醋煎沸,然后冷却至适温;或将药物研末后,加入少量蜂蜜制成药丸备用。然后将药液含在口中1—2分钟,鼓漱后吐出,再含第二口,直至药汁含漱完;如用药丸,则将药丸含在口中,待其自然烊化后,反复漱口吐出,最后用清水漱净口。每日3~4次。
由于本法选用药物大多气味芳香,故不宜久煎,煎药取汁宜浓,水不宜多加。含漱方中有些常用药物有一定的刺激性,不宜吞咽服下。
(二)擦齿法
擦齿法是将药物磨汁或研末后,涂洒于齿龈之间,用手按摩的方法。
将药物研磨成粉或捣磨取汁备用。用时将药粉或药汁洒布于齿龈之间,然后在该部位按摩擦齿,动作宜轻柔,每次3~5分钟,停留片刻后,用清水漱净口。每日2~3次。
(三)塞齿法
塞齿法是将药棉浸取药汁后塞人齿缝或龋齿蛀孔内,或置于齿面上咬合,可用以防治牙痛、龋齿、牙疳等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能使药物停留较长时间,持续作用于患处,药效持久。
将药物研碎后浸入油或水中,再将消毒药棉浸入备用,或制成药丸备用,或用药棉裹药末备用。然后将药棉从药汁中取出,根据病灶大小取合适的药棉,塞入牙缝或龋齿蛀孔内。塞药治疗后1小时内勿进食,少讲话,唾液勿咽下。每日2~3次。
(四)涂抹法
涂抹法是将药粉或药液、药膏直接涂抹于患处,以治疗和预防口舌糜烂等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将药物研磨成粉末状,或取市售的粉剂中成药备用。先漱净口腔,用洁净的手或小匙撮取药粉直接涂抹或撒布口腔患处,1~2小时内勿进食,少讲话,2小时后漱口,将药粉漱净后方能进食。每日3次,饭后施法。
(五)贴覆法
贴覆法是将黏稠药剂制成膏饼状,或将药材切成薄片,直接贴覆于患处,用以防治口舌疮疡、唇裂出血、牙龈肿痛、衄血等疾病的一种养生方法。
将药物捣捶,必要时加入水、面粉、黄蜡等赋形剂,制成稠厚状,然后摊于牛皮纸、蜡纸或切成薄片的中药材上,或将药材切成薄片后直接使用。清洁口腔后,将药物直接贴盖于患处,贴药时不可进食,少讲话,1~2小时后取下贴药,漱净口后方能进食。
(六)浸渍法
浸渍法是将较浓的药汁浸渍于患处,主要适用于舌部疾病。患者取坐位,伸出舌体,将药汁浇渍于舌上患处;或将药汁盛入碗内,令患者低头伸舌,将舌体浸渍于药汁中5~ 10分钟。每日2~3次。
(七)蘸点法
蘸点法也称“点涂法”。是用细长的工具蘸取药物后点涂于患处,治疗齿、龈、上腭、悬壅垂、咽喉、扁桃体等部位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将药物捣烂成泥或研成细末。先漱净口腔、咽喉部后,用洁净的筷子蘸取药物,点涂于患处。每日3~4次。
(八)刷牙法
刷牙法是通过用某些药物或药物牙膏刷牙,以洁口固齿,防治牙病的一种养生方法。适用于牙宣、齿衄、口臭等疾病及口腔卫生保健。
根据口腔大小和病情需要选择大小相称的牙刷和牙膏(包括药物),然后用温水漱口,并将牙膏或药物放在牙刷上,轻轻刷牙。刷牙时,牙齿的磨面、内面、外面三面都要刷到,刷的方向是磨面平刷,内面从里向外侧,外面从牙根向牙冠方向刷,刷后用温水漱口。每日2次(早晚各1次)。每餐饭后清水漱口。
(九)叩齿法
叩齿法是通过上下牙齿有节律的叩击,以增强颜面及牙槽骨的血液循环,从而坚固牙齿,防治齿疾的一种养生方法。
先静心端坐,嘴唇自然闭合,节奏均匀、轻重适度地叩击上下牙齿,先叩两侧磨牙 30~40次,再叩门齿30~40次。每日早晚各 1遍。
(十)搅舌法
搅舌法又称“赤龙搅海”。是通过舌头在唇齿间搅动旋转,用以防治言蹇、流涎等中风后遗症及消化不良的一种养生方法。
先清洁口腔后端坐,用舌头在牙齿与唇腮之间用力搅抹运转,先从左向右运转30~ 40周,将口中唾液咽下,再从右向左运转 30~40周,也将唾液咽下。每日3~4次。
(十一)咀嚼法
咀嚼法是将咀嚼活动与发音活动结合起来,以解除发音时喉部肌肉和共鸣腔中咽肌过度紧张状态,从而起到保护嗓音、缓解咽喉症状作用的一种养生方法。
空腹,清洁口腔后端坐。上下唇自然微闭或张口,舌自然放平,然后像口内真有食物一样作咀嚼活动,使颊部肌肉和下额骨得到充分活动,同时使磨牙作上下左右的着力运动,但注意尽量使咬肌和口底肌肉放松。初学时,可以咀嚼馒头、饼干等来体会运动方式。
边咀嚼边发声,开始时用力数简单的数字,以后逐渐发展到朗读发声。也可以边咀嚼,边出“唔”音,出时,自己应感到“唔”音是从口腔后部发出的,不要单纯从喉内或鼻腔发音。发声用力不可过大,以免冲击声带发声。每次操练1分钟左右,每日2~3次。
(十二)吹药法
吹药法是将药物磨成极细粉末,用中空的管状工具将药末吹布于咽喉部患处,以防治咽喉疾病。本法直接将药物作用于患处,效果明显。
喷粉器1个或用中空的细竹管、芦管、麦秆、塑料吸管或薄纸卷成细管代之,同时将药物研成细末。
喷药前用温开水或淡盐水漱口,并吐净痰涎,然后在喷药工具的一端放上l~2克粉状药,令患者端坐,头略上抬,发“啊”音。此时,医生左手持压舌板按压舌根,右手持喷粉器,迅速将长嘴端伸入口腔,对着咽部患处,用手捏后鼓状端,通过气流将药粉均匀涂布于患处,然后快速将喷粉器退出。如用空管一类工具时,将放药的一端对着咽部患处,在另一端轻轻吹出即可。每日2~3次。
(十三)滴药法
滴药法是将药汁滴于患处,以治疗咽喉、扁桃体等疾病。
准备吸管(滴管)1个,同时将配定的药物捣烂取汁。患者漱口后取坐位或仰卧位,抬头张口。医生用吸管吸取药汁,滴于患处。每次3~5滴,每日2~3次。
(十四)蒸汽吸入法
蒸汽吸人法是将药液蒸化成气雾,通过口腔吸入,以防治咽喉及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种养生防治方法。
准备带嘴可加热的茶壶1个,或小保温瓶1个,将药物放人壶中,加水适量,盖好壶盖后放火上煎煮至沸,使蒸汽从壶嘴中冒出。患者坐在壶嘴旁,口周涂上凡士林或垫上纱布(防止烫伤),将壶嘴含入口中,吸其逸出的气雾,每次持续10~15分钟,每日2~3次。如使用保温瓶,则先将煎沸的药汁倒入瓶内,再对瓶吸入其逸出的气雾。
(十五)烟熏法
烟熏法是直接将药物点燃后,吸人烟雾,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养生方法。
1.筒熏法准备干净中空的竹筒1个,将药物放入耐高温的瓶中点燃,其燃烧产生烟雾。再用竹筒的一端对着烟雾,另一端对着口腔,让烟雾通过竹筒引入咽喉。也可直接将药物放在竹筒的一端燃烧(小火以烟多为好),然后对着另一端吸其药烟。每次可达 10—20分钟,每日2~3次。
2.卷烟法将药物切碎,用纸包卷成香烟状,点燃后吸烟。每日1~2次。
(十六)噙化法
噙化法是将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生津润喉,止咳开音等作用的药物制成丸剂或片剂,噙于口中慢慢含化,以治疗咽喉部炎症、声音嘶哑等疾病。
将药物研成粉末,加入蜜糖调制成药丸,或用药棉包裹药末。口腔用温水和盐水漱净,然后将药丸放入口中,慢慢含化后随津咽下。每日3—4次。
摘自《中华养生大全》朱宝贵 贯剑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