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治法是通过药物、物理等手段对鼻粘膜的刺激或吸收,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养生方法。鼻治法在我国民间流传很久,远古时代,人们就认识了鼻治法的保健作用,如刺激鼻黏膜取嚏能缓解病痛和消除疲劳等。据传扁鹊曾有用塞鼻法治疗产晕的记录。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多次应用鼻治法,如治寒湿之证用“内(纳)药鼻中则愈”。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已有吹鼻与吹鼻取嚏之分的论述。以后,历代医家重视鼻治法的作用,并不断地完善。如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记载了用药物为末塞鼻,或炼蜜为丸绵裹塞鼻,以治疗鼻塞、脑冷、流清涕、小儿鼻息肉等。宋代医家刘随则把所需药物制成丸剂,用时以乳汁或水化开滴鼻取嚏。《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用鲜刺蓟、鲜生地、生姜同捣取汁饮,而用药渣塞鼻以治疗鼻衄不止。到了清代,对该法的载述更为详尽。如吴尚先对鼻治法的机理作了概括:“纳鼻而传十二经”,在《理瀹骈文》中提出:“大凡上焦之病,以药为末,嘻鼻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不独通关急救用闻药也,连嚏数十次则腠理自松,即解肌也;涕泪痰涎并出,胸中闷亦宽,即吐也,盖一嚏实兼汗吐二法。”目前,在临床和民间较多应用的鼻治法有取嚏法、塞鼻法,嘻鼻法、滴鼻法、吹鼻法,捏鼻鼓气法、捏鼻止血法、熏鼻法等。
【操作方法】
(一)取嚏法
取嚏法是通过给鼻腔以刺激或药物的吸收,使之取嚏,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药物可用加工成的细末,或市售成药(散剂、粉剂、药膏),用手指蘸取药物抹鼻;或用清洁棉条蘸药末塞人鼻中,轻轻转动,使药物粘附于鼻腔黏膜,即抽出棉条,使之得嚏;或用纸管、小橡皮囊将药粉吹入鼻腔,使之得嚏:或将药物制成药液,滴入鼻腔而得嚏。如身边无药,也可以用棉条、棉签、棉纸条、灯心草、葱管、鸭毛等轻轻探鼻取嚏;或用醋、辣椒粉(纱布包)、风油精、薄荷锭等嗅鼻,予以刺激取嚏。
用药次数和刺激强度应根据具体病情而定,用于急救者,以得嚏气通苏醒为度,急救时可用双侧鼻腔或左右轮流刺激以取嚏。症情轻缓者,每日取嚏2~5次,左侧病取右鼻,右侧病取左鼻,双侧同病则两鼻交替或同取。
(二)唁鼻法
嘻鼻法又名“吸药法”。用手指蘸取药物,用鼻吸入(不能打嚏),使药物通过鼻粘膜的吸收而防治疾病。
按病情的不同选取药物,将药物加工成药末或药粉备用。取药末置于手指上(为0.2—0.3克),吸人鼻中,可单侧或双侧鼻脘。如服药时易呛咳或打嚏者,可口噙水再嘻鼻。每日1次,或以嘻鼻后流出黄水或脓涕为佳。
(三)塞鼻法
塞鼻法是将适宜的药物剂型塞人鼻孔内,通过鼻腔黏膜的吸收而防治疾病。
1.膏剂塞鼻法药物研末,文火熬膏,或用市售膏剂,用消毒纱布或棉球蘸裹适量塞鼻。硬膏药可搓成药条直接塞入鼻腔。
2.丸剂塞鼻法将药丸(自配加工或市售丸药)用纱布包裹塞入鼻腔。
3.效剂塞鼻法将药物加工成散剂,或用市售散剂,用纱布包裹或用湿棉球蘸药末塞入鼻孔。
4.药液塞鼻法取药物煎液或酒浸或溶化,用棉球蘸药液塞入鼻腔。
5.鲜药塞鼻法将鲜药直接制成大小适宜的药团,塞入鼻孔。
凡使用本法前,先用棉球或棉签等蘸取生理盐水或冷开水清洁鼻腔黏膜,然后再塞鼻。每日l一2次,每次塞一侧鼻孔或双侧交替。每次塞鼻的时间应根据病情和药物而定,一般不超过1小时。
(四)滴鼻法
滴鼻法是取药液或药末调成稀糊状滴或点滴鼻腔,以防治疾病。
将药物煎煮成液,或取新鲜药捣汁备用,同时准备好滴鼻工具,如塑料眼药瓶、针管、
滴药器等。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头部后仰,鼻孔朝上,先用棉签或纱布清洗鼻腔,然后将
药液滴点双侧鼻腔,每次一侧鼻腔滴3~5滴,每日可滴1—5次。滴后保留原体位30秒至1分钟,最后用纱布或棉球将分泌物擦拭干净。
(五)吹鼻法
吹鼻法是将药物细末、粉状或市集的药物、散剂,用小竹管、纸管、大葱管、塑料吸管
或吹药器将其吹入鼻腔,以防治疾病。
将中药加工成散剂或粉剂,或以市售中成药备用,同时准备好吹鼻工具。先用生理盐水拭净鼻腔,令患者口含温水或暂时屏气。吹鼻时,一口气或一下子完成一侧鼻孔吹药。多采用双侧吹鼻,吹时不能打喷嚏或呛咳,也不能用鼻吸气。每日1次,或隔日1次。
(六)熏鼻法
熏鼻法是取药物燃烧的烟气、热液(药物煎煮或开水)的蒸汽熏鼻,以防治疾病。
1.筒熏法取点燃后的药物放入竹筒内,一端对准患者鼻孔,在另一端吹气,让烟熏鼻腔。
2.药捻子熏法先制成药物捻子,点燃后熏鼻腔。
3.钵熏法将药物放在小钵(或碗、盆、杯)内点燃,再用一个大小合适的漏斗反罩于钵上,使药烟从漏斗口冒出熏鼻。
4.壶熏法 熏壶1只,内放中药粉,熏鼻。
5.药液热水熏鼻法 将煎沸的药液或开水倒人茶壶、茶杯或保温杯等容器内,让患者鼻孔对准容器熏治。
上述熏鼻法,每次15~30分钟,每日2~4次。
(七)捏鼻止血法
捏鼻止血法是用双手拇指、示指(食指)挤压双鼻翼,以压迫止血。本法在民间流传甚广。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头向后仰。治疗时,可先用止血药(用消毒棉球蘸取)放入鼻前庭部稍往里处,然后用拇指、示指捏紧双鼻翼上部、鼻外侧软骨及鼻副软骨部位。如暂时没有药物,也可单用手指捏鼻止血,同时用冷水或冷毛巾敷于前额或鼻部。1次即可止血,如再出血,可再用。
(八)捏鼻鼓气法
捏鼻鼓气法是闭合口鼻,捏紧鼻翼,用力呼气,使气体从口腔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以达到诊断或治病的目的。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全身放松,可先用1%麻黄素滴鼻,几分钟后排净鼻腔分泌物,也可直接用生理盐水拭净分泌物。两手捏紧两侧鼻翼部,闭紧上下口唇,然后自行用力呼气,增加鼻咽部的气压,使空气加压后进入咽鼓管,到达中耳。如患者感觉鼓膜有突然向外膨出,听力顿觉增进,说明咽鼓管通畅,若无任何感觉则表明咽鼓管不通畅。
【养生应用】
(一)脑血管意外(中风轻症)
1.取嚏法 取通关散(市售),或用细辛、川椒、川芎、白芷、皂角、薄荷等研末,双侧鼻腔抹药取嚏。
2.塞鼻法 牛黄2克,冰片1.5克,共研末,湿棉球蘸之塞鼻。
(二)小儿高热
1.取嚏法万全保命丹(丸)、蟾酥丸。研末,用少许塞鼻取嚏,得嚏者易治;再用薄荷汤冲服3粒万全保命丹;取霹雾散,用灯心草或棉花条蘸药末,刺激鼻黏膜,使之得嚏。还可用于小儿高热抽风(惊厥)。
2.滴鼻法①锻青礞石30克,淬于黎芦汁中数次,再加猪胆汁熬冰片收成块。临用时取一小块,水磨滴鼻。②活地龙水:蚯蚓30克(洗净)放入茶杯内,加白糖20克,约10小时后,地龙和糖化为水,贮瓶备用。滴双侧鼻腔。每1次3~5滴,每日3~5次。
(三)头痛
1.取嚏法细辛或瓜蒂为末,或至灵散、羌活胜湿丸,抹鼻取嚏。用灯心草或棉签、葱管探鼻取嚏。
2.嘻鼻法 ①硝石为细末;或羌活、防风、红豆各等份;或瓜蒂、松萝茶各等份,研细
末,每用少许嘻鼻。②羌活胜湿散、平胃散、川芎茶调散等嘻鼻。用于头风头痛久治不愈
者(血管性头痛)。
3.塞鼻法①蓖麻子1粒,枣肉、葱须适量,共捣匀,和丸如黄豆大,纱布包裹塞鼻,有清涕流出,即取出药丸。②冰片、川芎等份,共捣为丸,塞患侧鼻孔,专治偏头痛。③
万年青根(大小适中),削尖,蘸冰片少许塞鼻(塞健侧鼻孔),以清水鼻涕下为度。
4.滴鼻法①葫芦45克,郁金20克,共为细末,白布包,放清水内浸泡24小时,以浸出液滴鼻,有黄水从鼻中流出,头痛即减。②大蒜2个(去皮)捣烂取汁滴鼻。每次2~3滴。多用于偏正头痛。
5.吹鼻法复方皂矾散或取皂矾适量,放瓦片上文火煅为绛色粉末,研细过筛,用少许吹健侧鼻孔,双侧头痛吹双鼻。②羌活、防风、赤小豆各等份,共研细末,少许吹鼻(双
侧)。用于外感风寒头痛。
6.熏鼻法①红矾0.9克,研末,加大枣l枚,用镊子夹枣放木火上或蜡烛火上烤,烤出药味即用鼻吸,吸烤至大枣焦而无药味为止。熏治患侧鼻孔,可连熏2次。②冰片、白芷各3克,同研碎,卷成药捻,点燃后放双鼻下熏吸。用于风寒头痛。③紫苏30克,川芎9克,花椒6克,葱白和细茶适量,煎汤熏鼻,双侧鼻孔同时熏。
摘自《中华养生大全》朱宝贵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