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法是中医刮治的主要方法,习惯上已将刮治法称为刮痧法。选用边缘光滑的瓷器片、古钱币、玻璃短棍或用手指等在体表皮肤由上至下,从左至右或从中心向外侧刮动的一种防治疾病的养生方法。
刮痧法是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养生方法。早在《保赤推拿法》中就有载述。元明时代,许多医书中也有用苎麻作为刮痧工具的记载。由于该法治疗“痧胀”、“中暑”疗效明显,当时专称刮痧法为“夏法”。到了清代,经过许多医家收集、整理、研究,刮痧法更具有系统性。如吴尚先《理瀹骈文》中记载:“阳痧腹痛,莫妙以瓷调羹蘸香油刮背。盖五脏之系,皆在于背,刮之则邪气随降,病自松解。“由于本法无需药物,见效也快,尤其治疗夏秋季时病如中暑、外感、肠胃道疾病,更为有效。今天,医药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刮痧法作为养生方法,仍在民间广泛应用,尤其在我国南方地区和缺医少药的山区、农村更为流传。目前常用的刮痧法有刮背法、刮痧法、提痧法和刮目法。
【操作方法】
(一)刮背法
刮背法是用边缘光滑的工具蘸食油或清水,在背部的体表皮肤或是选定的刮治部位作上下、左右的刮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该法具有宣通透泄,发散解表,促进发汗,疏筋活血,调整脾胃及其他脏腑功能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刮背法通过对皮下神经末梢的刺激,能够调整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可使血液回流加快,循环增强,毛细血管的渗出液能自行吸收,从而使新陈代谢旺盛,促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增强。
古代,人们常选用苎麻作为工具。.今天,人们常选用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如瓷调羹、古钱币、酒盅、竹片、玻璃棍等边缘光滑的器物。
先暴露患者的背部,用干净毛巾、肥皂将刮治部位揩擦干净。然后用工具蘸向香油或清水,从第七颈椎起沿着督脉从上向下刮至第五腰椎为止,再从第一胸椎旁开沿肋间向外斜刮。刮时要保持其滑利性,不要来回刮,要顺势,力量均匀,使用腕力,刮出紫红色的条痕或斑块后停止刮治。
(二)刮痧法
刮痧法是刮背法的延伸,通过对患者颈项、胸背、头部眉心、太阳、喉头骨、两肘、两膝等部位作刮痕的动作以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所谓“痧”,是指夏暑季节,感受暑热或吸入秽浊之气引起的头晕头痛、耳热、倦怠胸闷、肢酸乏力、上吐下泻等症状。刮痧法有宣通气血,发汗解表,疏筋活络,调理脾胃等功能,故能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根据现代医学分析,本法首先作用于神经系统,使血液回流加快,循环增强,淋巴液的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旺盛。据研究证明,本法还有明显的退热、镇痛作用。
让患者暴露刮痧部位,用75%乙醇对局部皮肤消毒,然后用乙醇浸泡过的工具(见“刮背法”),蘸少许麻油,以一定的倾斜度从上到下,从内而外,匀力刮治,力量从轻逐渐加重,以出现紫红色斑点或斑块为度。先刮治颈项部,再刮脊柱两侧部,然后再刮胸部 (乳房禁刮)及四肢部位。时间15分钟,或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三)提痧法
提痧法又称挟痧、撮痧、抓痧法。是在患者一定部位或穴位上,用手指拧起一个橄榄状的充血点,以治疗痧症的一种方法。其作用大致和“刮痧法”相同。
根据疾病的不同情况,提痧的部位多选在前额、前后颈部、胸部、背部和四肢部位。头部有印堂、太阳(两侧);颈部有前颈廉泉,后颈大椎,两处共取10处;胸部从璇玑起,分别向左右每隔l寸取l点,共7处;腹部有下脘、石门、天枢(双侧)等;肩部取肩井(双侧);背部取陶道,分别向左右每隔1寸取1点,共取7处;腰部取命门、肾腧穴;上肢曲池、合谷;下肢取委中;其他可取阿是穴(即压痛点)。
提痧时,手指用清水湿润,五指弯曲,用示指(食指)与中指的第二指节对准所选部位,将皮肤挟起,然后松开,一起一落,反复提痧,每处提挟6~8次,直到提痧部位出现橄榄状紫红色充血斑为止。手法要先轻后重,手指皮肤要保持湿润。提痧的部位多少、次数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定;对儿童与年老体弱者,手法宜轻,提痧部位宜少。
(四)刮目法
刮目法是通过手指在眼眶上的刮划,刺激有关穴位,通过经络传导,或是直接用棉签蘸药水擦拭角膜、结膜,而防治疾病的养生方法。本方法主要防治各种眼病,也有助于调理气机,增进全身健康。
两手中指对搓,搓热后,闭目。从内眼角沿上眼眶向外微用力刮至外眼角,再至太阳为1次,可刮10~20次。然后再由内眼角开始沿下眼眶刮至太阳,刮10—20次。再用示指分别点按丝竹空(眉外梢处)、攒竹(眉内梢处)、睛明(眼内角处)、四明(眼下角处)各 10~20次。
【养生应用】
(一)感冒
1.刮痧法生姜10克(捣烂),葱白10克(切碎),拌匀,纱布包,蘸热酒,先刮擦前额、太阳,然后刮背部脊柱两侧,刮至皮肤潮红,最后在肘窝、腋窝部刮擦。如伴有呕恶者可加刮胸部。
2.提痧法 取太阳(双侧)、曲池(双侧)、脊柱两侧,依次提痧。
(二)发热咳嗽
1.刮痧法颈部向。下至第四腰椎处顺刮,同时刮治肘部曲池。如咳嗽明显者再刮治胸部。
2.提痧法取颈部向下至第一腰椎处提痧,以背部提痧处出现红紫斑点为止。
(三)中暑、阳痧腹痛(痧症)
1.刮痧法在脊柱两旁由上而下轻轻顺刮,并逐渐加重,干则再蘸再刮,以出现紫红斑点块为度。如属暑厥者,当配用温阳益气敛汗的参附汤合生脉饮加减内服。
2.提痧法取头、颈、胸部和背部穴位提痧,一般出现橄榄状的充血点后,症状即可缓解。本法以脊柱两侧的腧穴效果为好。如病重则配合药物、针灸、推擦等方法,效果则更佳。
(四)急性咽炎
1.刮痧法取第七颈椎至第七胸椎两旁(蘸盐水)刮痧,并配合提拧颈部两侧肌肉 (胸锁乳突肌)约50次。1次可见效。
2.提痧法用指背蘸水,在喉咙两旁或第七颈椎上下,轻轻用力提拧,并连发出“巴巴“的音响,直至出现紫红色斑块为度。并可配以黄连6克,金银花12克,煎汤,或用开水浸泡10分钟后,含漱咽部、口腔,1分钟后再吐出,每日上下午各1次。
摘自《中华养生大全》朱宝贵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