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洗法是指利用煎煮药物的热蒸气熏蒸患处,或用药液冲洗、浸渍患处,防治相关疾病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它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黏膜作用于肌体,疏通腠理,调和脉络,流畅气血;药液的熏洗又能洁净疮口,祛除毒邪,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本法起源甚早。远古时期人们就发现用热水熏洗,可以解除劳作后的疲劳和酸痛。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就载有熏洗方8首。唐代,熏洗法已推广应用于痈疽、瘾疹、白屑、丹毒、漆疮、烫伤、冻疮,以及妇科、眼科的疾病。宋代,《太平圣惠方》记载熏洗方163首。金元时期,张子和将熏洗法列为治病大法。一直到清代,吴尚先将熏洗分为熏法、蒸法、淋法、坐浴和烫熨诸法,使本法日趋发展和完整。现代医学临床和实验室也证实,熏洗时湿润的热气,能加速皮肤对药物的吸收;皮肤受热后局部温度升高可导致微小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有利于血肿和水肿的消散;温热的刺激能活跃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提高新陈代谢,对各种慢性炎症有良好的疗效;同时,熏洗中药的有效成分也有直接杀灭肌肤表面细菌的作用。由于本法操作简便易行,疗效可靠,尤其对于一些肌表的病症,如湿疹、热疮等,具有独特功效,故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仍不失为家庭保健施治的良法。目前人们所喜爱的常用的熏洗法有熏法(烟熏法)、洗法、蒸法、气雾吸入法、浸泡法等六种。
【养生方法】
(一)熏法
熏法是采用加热后的药物热气熏蒸肌肤(患处和特定的部位),使皮肤毛孔扩张,药气自毛孔而入,加上热气的作用,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以治疗、预防疾病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根据病情的不同分别使用局部和全身的熏法,又可依据具体加热方法和药物作用的不同,分为湿熏法和干熏法两种。
1.湿熏法根据病情选药组方,如组方药物种类和数量较多者,宜作湿熏法。同时准备熏药用的器具一件,如砂锅、木盆、搪瓷盆、保温杯等,保温性要好,且大小与患处相宜。为使熏的作用集中,还可用白铁皮、马粪纸等制成一头大一头小的喇叭状罩子。然后将药物倒入锅中,加水盖上锅盖,煎煮20分钟;连药渣倒入盛器内,将罩子的大口套住盛器,小口放在患处,让热气熏蒸皮肤。熏时先离盛器远些,温度降低时离盛器近些,温度过低可再煎再熏,直至皮肤潮红,每次20~30分钟。熏治后用干毛巾拭干皮肤,穿衣服或盖被保温。一帖药可煎熏2次,每日1~2次。
2.干熏法组方用药的种类和数量较少者适宜作干熏法。将药物稍切细或打碎、拌匀;准备干净的砖或瓦片2块,先将1块砖或瓦片放在炉内烧红,挟出搁在另一块上,取少些药末撒在烧红的砖上,并迅速将罩子(同湿熏法)的大口罩住砖块或瓦片,熏治时将患处放在罩的小口上,让热气熏治患处皮肤,边熏边添加药末。如温度不够,可再烧1次,直至皮肤潮红,或熏治20~30分钟。熏治后同湿熏法一样保温。
(二)洗法
洗法是用中草药的药液直接清洗或浸泡患处体表及特定部位,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并被表皮吸收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由于病情不同,各种药物取汁时处理方法不同、洗浴温度不同,所以在使用时又分为药物热洗法、药物冷洗法和冷水洗法。其中热洗法包括边熏边洗、冷洗法和冷水洗法包括边洗边淋。
1.热洗法根据病情选药组方,干燥的或经过炮制的宜作热洗法。先将药物装布袋,扎紧袋口,放人锅内,加水至浸没药袋10厘米,旺火烧开,再用文火煎熬20分钟,取出药袋热洗。热洗前先将毛巾折成锅口大小,轻轻平放在锅内热药汁上,然后将患处放在锅上熏治,使毛孔扩张,待药液降温到60℃,用锅内毛巾或纱布蘸药液反复清洗患处,直至药温冷却。热洗后,用干毛巾轻轻拭干皮肤,穿衣服或盖被保温。一帖药可煎洗3次。每次20—30分钟,每日热洗2次。
2.冷洗法根据病情选用新鲜多汁的中草药作冷洗法。先将新鲜的药物切碎捣烂,用纱布把汁绞人容器内,弃去药渣,即可清洗。清洗时用药棉蘸药汁反复清洗患处,使皮肤充分湿润,稍停,待皮肤稍干后马上再洗一遍,让皮肤始终保持湿润,约30分钟,或将药汁洗完,洗后让患处皮肤自然晾干。此法须随捣随洗,对红肿热痛、疮面、溃疡等更为有效。
3.冷水洗法根据疾病性质和需要,用不同的冷水,如井水、河水、湖水、海水、泉水、冰水、雪水等。多在室内进行。遇有紧急情况,也可在室外冲洗。洗时,根据患处用手或毛巾浸冷水进行拍打、摩擦等方法;大面积时,可用带有喷头的器具喷淋或用勺子舀水浇灌,直至皮肤发红、发热。洗后用于毛巾擦干,并加以保温。
(三)蒸法
蒸法是利用中草药在煎煮过程中产生的蒸汽熏蒸患处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其机理与熏洗法相同。由于此法是边煎边蒸,促使人体发汗的作用更强,所以对汗闭、塞痹病证更为适宜。根据疾病的不同,蒸法可分为全身蒸法和局部蒸法两种。
1.全身蒸法先准备熏蒸床,也可用铁丝床代替,如是婴幼儿,可用大的竹编的筛子代替。蒸前,先将药物放人锅内,加水浸没药物20厘米许,煎30分钟,患者全身裸露,仰卧在铁丝床上,用竹条在床两侧支起半圆形架子,再铺上塑料布,仅露出头面部。然后将药和电炉放在床下,揭去锅盖,让蒸汽熏蒸患者全身。在熏蒸过程中可移动药锅,使患者感到热而不烫为度,直至全身汗出、症减为止。治疗后用干毛巾擦干全身,穿衣加被,平卧休息,多饮开水和饮料。
2.局部蒸法熏蒸四肢时,可以把四肢搁在药锅上边煎边熏;蒸躯干部时,应用特制的中间有空档的木床,也可用木凳拼接法,让患者躺在木凳上,在熏蒸部位处抽出1个凳子,留出空档,将药锅移至该部位下边煎边蒸,至局部汗出或30分钟。
(四)气雾吸入
气雾吸人法是将制成气雾状的药物直接通过口、鼻吸人呼吸道的一种自我保健方法。该法有助于呼吸道的分泌物、病菌从气管排出,使黏膜水肿消退,解除气管痉挛,控制炎症,改善通气功能。同时,药物气雾通过呼吸道吸入,吸收快、药效明显,对呼吸道疾病有直接疗效,对其他疾病也能提高疗效。该方法最初是在封闭的室内,将药物用水煮沸,形成气雾,让患者边进行蒸汽浴边气雾吸入。后来方法有了改进,让患者用口鼻直接吸入药物气雾。现在常用的有壶式雾化、杯式雾化、喷嘴式雾化和器械雾化法。
1.壶式霉化法将药物放入带嘴的壶内,加水浸没药物,套上壶嘴,加盖用文火煎煮。待药味煎出后,揭去壶嘴上的套子,把漏斗锥部插入壶嘴,气雾即从漏斗中冒出,患者坐在壶边凑近漏斗大口呼吸,把气雾吸入呼吸道。这样边煎边吸15—20分钟,每日1~3次。
2.杯式雾化法将药物放入锅内,加水浸没药物浸泡1小时,然后用旺火烧开,再以文火煎数分钟,将药汁倒入电热杯内(不要装得太满,以免沸滚时溅出,用厚纸卷作圆桶状,套住杯口,插上电源,对着纸桶的另一头呼吸)把气雾吸入呼吸道。每次5~20分钟,袋,扎紧袋口,放人锅内,加水至浸没药袋10厘米,旺火烧开,再用文火煎熬20分钟。取出药袋热洗。热洗前先将毛巾折成锅口大小。轻轻平放在锅内热药汁上,然后将患处放在锅上熏治,使毛孔扩张,待药液降温到60℃.用锅内毛巾或纱布蘸药液反复清洗患处,直至药温冷却。热洗后,用干毛巾轻轻拭干皮肤,穿衣服或盖被保温。一帖药可煎洗3次。每次20—30分钟,每日热洗2次。
2.冷洗法根据病情选用新鲜多汁的中草药作冷洗法。先将新鲜的药物切碎捣烂,用纱布把汁绞入容器内,弃去药渣,即可清洗。清洗时用药棉蘸药汁反复清洗患处,使皮肤充分湿润,稍停,待皮肤稍干后马上再洗一遍,让皮肤始终保持湿润,约30分钟,或将药汁洗完,洗后让患处皮肤自然晾干。此法须随捣随洗,对红肿热痛、疮面、溃疡等更为有效。
摘自《中华养生大全》朱宝贵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