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东方养生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外治保健 > 正文
  • 敷贴 法(二)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2:53:55
  • 核心提示: (六)发泡法 发泡法是将某些能引起皮肤发泡的药物捣碎敷在体表一定的部位上,使之发泡,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机理多数认为与针灸治疗的原理相同,是祛邪外出的一种特殊方法,具有流畅气血,疏通经络等作用。发泡药

        (六)发泡法

        发泡法是将某些能引起皮肤发泡的药物捣碎敷在体表一定的部位上,使之发泡,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机理多数认为与针灸治疗的原理相同,是祛邪外出的一种特殊方法,具有流畅气血,疏通经络等作用。发泡药物应根据病情选择。常用的发泡药物有斑蝥、大蒜、白芥子、鲜毛茛、巴豆、红娘子、蓖麻子、吴茱萸、甘遂等。每次选用1~2种(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先将使用的药物捣烂,然后敷在穴位或部位上,再用消毒纱布包扎好。使用发泡法,一次可见效,如病未愈者,待发泡处皮肤愈合复原后,根据需要还可以再次敷药发泡。

        (七)蜡敷法

        蜡敷法也称热蜡疗法,简称“蜡疗”。是用黄蜡、石蜡或地蜡融化成半固态,涂布或直接热敷局部患处的一种治疗方法。蜡加热熔化后,涂敷在患处,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使其发汗,能消散水肿和血肿。持续温热作用较强,能增强人体消炎和新陈代谢能力,因此对各种慢性炎症如关节炎、盆腔炎、滑囊炎及腱鞘炎等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蜡含有油质,对皮肤和关节有润滑、软化和恢复弹性的作用,对关节强直、瘢痕挛缩、术后粘连等症有改善作用,又有营养皮肤促进再生和镇痛功效,故可用于治疗各种劳损伤痛、神经痛,促进瘢痕形成,溃疡面愈合。目前多用的石蜡敷法如下。

        1.蜡液涂敷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暴露患处,将石蜡加温到55~65℃成液体蜡,用毛刷蘸取迅速在患处均匀地涂敷几层薄蜡,冷却后凝结成软蜡壳,是导热性低的保护层。此时不得随意活动,防止蜡壳破裂,然后在保护层外再涂敷半厘米厚的石蜡壳.用蜡纸或油布包好,然后用床单和棉被包裹保温。每次l小时,每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

        2.蜡布敷贴法将消毒纱布(略大于患处的面积)浸蘸热蜡液,冷却到患者能耐受的程度(约50℃),敷在患处。再取一块较小的纱布垫,浸蘸60%左右的蜡液,盖在前一块上。然后再用油布、床单、棉被逐一包裹。每次1小时,每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

        3.蜡饼敷贴法  取大小面积相当于患处的搪瓷盘,内铺胶布或帆布一层,将熔化的热石蜡倒入瓷盘,约2厘米厚,待表层石蜡冷却凝固时(内层温度约有55℃),连同胶布一起取出,敷在患处,然后包裹。每次1小时,每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

      4.蜡袋热敷法将加热熔化的石蜡液装入橡皮袋(橡皮袋大于病变部位),约占橡皮袋容积的1/3,待温度冷却到能忍耐时,再敷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2~3次。

        5.蜡液浸泡法取加热熔化的石蜡液,温度冷却到50℃左右,倒在搪瓷盆内,然后将患处浸泡在蜡液中。每次30分钟,每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

        6.石蜡绷带法将石蜡加温到lOO℃.约15分钟,达到消毒的目的后,冷却至55℃左右,再用消毒毛刷蘸取石蜡液,慢慢涂在已清除脓汁的创面上,盖上油纸和纱布垫,用绷带固定。24小时后,解开绷带,去掉石蜡,清洁创面,以备再次治疗。

        (八)磁敷法

        磁敷法简称磁敷法。是应用磁场作用于人体以治疗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

        1.单片法  根据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人体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部位或穴位,然后选取合适的磁片、磁珠(选用两面平滑或稍凸出的圆形磁片,直径约1厘米,磁场强度 0.08~1.5特,市场有售)敷贴其上,并用胶布固定;也可以根据固定的穴位或部位将磁片缝在内衣上、帽子里或布带上;还有的做成手表式、项链式佩带在颈项和手臂上,本法是单独用1片敷贴。

        2.并置法  取2片以上的磁片并列敷贴在一起,中间间隔大于磁片的直径,操作同单片法。

        3.对置法  将2片磁片对称地敷贴在人体的两侧,如指关节两侧、耳郭两侧等。使用本法时要南北极互吸,一般不翻转使用。具体操作同单片法。

        磁敷法的时间可根据病情昼夜连续敷贴,每3~5日复查1次,再按症情调整穴位或部位,增减磁片或磁场强度,也可以维持原状至1个疗程。

        (九)脐敷法

        脐敷法也称“敷脐法”。是取新鲜中草药捣烂或取干药研成散剂,或制成膏糊敷贴于患者脐孔,使药性能从脐孔窜入,借助腧穴渗透,通过经络作用,使药气直达病所,脏腑功能得以调整,而达到治疗、预防疾病目的的方法。本方法包括蒸脐、填脐等法。西医学认为,脐部表皮角质最薄,无皮下脂肪,药物易于穿透,而脐下两侧分布有丰富的血管网,采用本法能刺激皮下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药物吸收。最近有资料报道脐敷法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既有养生保健作用,又可治疗免疫功能缺陷性疾病。

        1.脐敷法按病情需要选定对症中药,将药物捣烂切碎或研细贮于瓶中备用;或加鸡蛋清、醋、酒、蜜、水等制成药饼或药糊。先将脐部及脐周围用温水洗净,再用热毛巾敷 1。2分钟,使局部充血,随即将药物敷于脐上,范围大于脐孔,用布条或绷带包扎固定。敷脐后可用热水袋加温热敷,使药物发挥充分,渗入迅速。于睡前敷上,早晨取下,以12小时为度。如急性病症时,数小时1次,每日 3.4次,如病情较重者可连续敷24~48小时。

        2.填脐法取制成的药末、药饼、药膏等填敷于脐孔上,或以塞满脐眼为度。操作同“脐敷法”。

        3.药袋敷脐法取药物加工制成药袋,敷于脐上。操作同“脐敷法”。

        (十)药敷法

    药敷法范围很广,凡加用药物的各种敷贴法皆称为药敷法,除以上诸法外,还包括膏药贴敷、药液涂敷法等,不再赘述。

        (十一)箍围法

        箍围法是借助于箍围药的截毒、束毒、拔毒作用而起到清热消肿,散痈定痛,温经化痰等治疗作用的一种敷贴方法。本法多用于中医外科的疾病,如皮肤疮疡痈肿等,以箍束疮毒,消散痈肿,故以为名。常用药有市售的金黄散、玉露散等,患者可自行调敷,不失为养生保健良法。

        1.调敷赋形剂  根据病情性质与病变阶段,箍围药可选择各种液状赋形剂调配,以增强其药效作用。常用的赋形剂有醋、酒、蜂蜜、葱汁、姜汁、麻油、各种新鲜草药汁等。如用酒调敷,可促使药力散发,并增强其活血通络等作用。现多用凡士林油配制。

        2.选用合适的赋形剂将箍围药调和至干湿适中的药糊,如药物自身含有汁液,如鲜仙人掌、芙蓉叶等,则可捣烂成糊状后直接敷用。先将患处洗净擦干,有创口者则应清创消毒后,再将箍围药敷贴于患处。如容易脱落,则应用纱布或胶布包扎固定。使用时,如果是痈疽疮疡初起,或肿势散漫者,可满敷其患处;若其毒已结聚,或破面余肿未消,宜敷贴其四周,中间留1小孔,以便箍围散毒。

        (十二)鳝血法

        鳝血法是将鳝血或鳝血膏药涂在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多用于面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化脓性中耳炎等,至今在民间流行不衰。

        1.膏药法先将活鱼洗净去头,滴血于白纸上,摊涂均匀,晒干,即成膏药。使用时根据患处大小,剪下一块,用水喷湿,贴患处。如刀斧所伤或跌打损伤,用唾液喷湿贴患处,效果尤佳。

        2.涂抹法先用湿面粉搓成细长条,做成圆圈形置于患部,然后取鳝血均匀地涂滴在面圈范围内,令其晾干,2日后擦去。每隔 2~5日涂滴1次。

    3.滴敷法  先将鳝鱼放在清水中养6~ 8小时,用镊子或止血钳将黄鳝头部夹住,用消毒剪刀煎去尾巴,取鳝血直接滴入鼻部或涂敷患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